导入数据...
实验教改论文《艺术实验教学的基本内涵与实践》
[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2年9月10日
  查看:78
  来源:

作者:蔡光洁

内容摘要:艺术实验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本文对艺术实验教学的概念作出解释并概括其基本特征,论述了“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及其实践路径,结合中心建设阐述了“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关键词:艺术实验教学;特征;目标;理念

自2003年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颁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国内各高校大力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原有的基础课程实验室被改造和充实,新的各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陆续被建立起来。艺术学科的实验教学建设也不例外,许多高校纷纷结合自身条件和学校整体建设规划成立了艺术类实验教学中心,走上了深化艺术学科教学改革的发展道路。然而,“艺术”与“实验”两个词语的含义,在传统的理解上却不是必然结合的、甚至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因为“实验”一般指为了阐明或验证某种假设、原理或理论,利用仪器设备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操作行为,常常是理工类学科专业教学采用的主要方法与手段;而原来隶属于文科类教学的“艺术”则更强调专业特殊技法、精神创造性体验和社会实践。因此,要艺术学科的教师们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实验教学,还需对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从2009年成立以来,立足于美术学院历经三年的建设而初具成效。本文作者因参与中心管理与教学实践,感知实验教学在探索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曲折,大都源于对其内涵理解不够透彻。因而本文从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角度谈几点对艺术实验教学的初步认识,以期与同仁们交流和分享。

一、艺术实验教学的概念认识与基本特征

“实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与“科学”的概念紧密相连,所以常被称作“科学实验”。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自古以来就是相生相伴的,只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被人为地加以分化理解,特别是近代科学高度发达和学科分支的逐渐细化,理性的科学与感性的艺术已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各自发展,一般人们不会去思考“科学实验”和“艺术”之间是否还存在必然联系。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强大力量渗透到各个领域,以及上个世纪末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起,展现出一个更宏大的学科关系视野,引发了人们对科学与艺术本质关系的重新认识。“艺术实验教学”的明确提出和有效实施,充分肯定并强化了它们之间的融合关系。艺术学下属的艺术设计学,本身就是艺术与科学结合需要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操作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特征。由于整个美术大学科都有技术操作的实践层面,因而教师们易于把“实验”和“实践”相混淆,最初并不把实验教学和传统教学加以区别。要理解教育部所强调的“艺术实验教学”,其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把艺术实践、艺术创新与科学实验相结合,即至少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以使用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为教学必备条件。不在实验室进行的教学,不属于实验教学,而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实践教学。(2)以实验课程分解后的若干实验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每个项目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3)以问题式引导为教学基本方法,使学生通过实验过程来验证预设的问题和观点。(4)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过程手段,在实践中掌握学科专业技能。因此,“艺术实验教学”一词已经拓展了“艺术”和“实验教学”各自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了艺术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有机融合。只是这里的实验,遵循的是艺术学科自身的性质和规律,解决的是艺术学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而非二者生硬的嫁接。不仅如此,“目前实验教学的概念已开始涉足到大文科的所有领域(包括经、管、法、文、史、哲、艺等),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类高校都提出了建设文科实验室的预想。” 可见,实验教学并非只是针对艺术学科的改革创想,而是所有学科发展的整体趋势。

二、艺术实验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是国家推动实验教学的原动力,它主要针对于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实验。特别是由于整个大文科类的教学实验条件都相当有限,长期形成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学评价也偏重知识点的理论考核,形成学生“被动学习、读死书”的恶性循环。教育部在“教高[2005]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其中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该目标从教育理念、教学观念和教学体系三方面勾勒出实验教学的基本层次构架,体现出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明显区别和互为补充的关系。三个层次,都提出了“能力培养”这一关键要素。因而无论是中心对实验教学体系的宏观改革构建,还是实验教师对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重新调整,都应该基于“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这一目的进行,而这一目标明确指向了实践能力和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在任何学科体系中,理论和实践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两大学习武器,通过所学理论来指导实践,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实践能力的强化,也是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需求。特别是艺术学科,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比重越来越大,市场行业急需实践能力强的直接可用人才,从而减少从理论到应用转化的过程时间和经济成本。因而高校教育中通过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巩固专业技能,是实验教学的基本途径,也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有效途径。教师采用启发式、问题式、体验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使其在兴趣驱动下主动探究问题、寻求答案。课堂实践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都交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学生由此获得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从而使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得到增强。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它既是一种认识能力又是一种实践能力,“熟能生巧”的道理充分说明了创新来源于实践,创新能力是实践能力的升华。江泽民也曾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肩负国家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尤其强调创新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秉持创新精神的教育因而又被称为“超越式教育”。艺术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重在对学生审美能力、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然而学生们却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使有好的艺术灵感和创意,也无法更好地表现作品或充分完善艺术作品。这种现象反映了实践技能素质的严重不足,审美能力因此也无法提高,因为在创作中反复试验和不断修正的实践过程,正也是审美训练的重要途径,所以著名艺术心理学家贡布里希会将创造艺术作品的过程阐释为“预成的图式与修正”。在主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和操作体验,单凭思维的想象是无法实现的,因而实践不仅在思维想象和艺术作品呈现之间架起桥梁,还促成了创新思维的不断产生。如果艺术创造缺乏了实验实践这一环节,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都会大大受到限制。

在充分理解培养目标内涵的基础上,中心探索了关于如何加强目标培养的多种路径。把实践能力培养划分为以课堂实践为主体、以社团活动实践和就业实习实践为拓展的三大模块;把创新能力培养划分为以课堂设计创新为主体、以实验创新项目、主题创意活动和毕业设计为拓展的四大模块。每一模块对应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再进行模块的细分,例如创意主题活动包含组织各种形式的创意比赛和与外校合作的创意教学工作营,为学生提供各种层次的创意实践机会。从主体模块到拓展模块,形成能力培养的递进关系。例如,学生毕业设计内容可以是低中年级时期进行创新项目、参与创意合作比赛的提升,较长过程时间的实践研究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到了就业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两方面都得到相应加强和体现,高质量的成果产出和良好的社会反响都取得了中心预设的效果。

三、艺术实验教学的基本理念——“跨界融合、开放共享”

教育部要求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之一还包括:“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实验教学受益面广,具有示范辐射效应”,结合中心教学目标“建立以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为主线,多模块、分层次、分阶段、相互衔接、相互交叉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中心进一步提练了“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教学理念和建设理念。“跨界融合、开放共享”的含义有多重,既指教学软硬资源的融合共享,又是一种跨界开放的建设姿态,其基本涵义在于:突破传统教学固有的关于学科、专业、行业等之间的界限,开展多种形式的融汇、结合与合作,使实验教学呈现一种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共享的、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延展性的教学模式。目前,中心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践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教学模块构建和课程设置打破了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根据实验室条件、功能和教学性质,中心规划了五大实验教学模块(多媒体实验模块、动漫造型模块、影像制作模块、刻版印刷模块和空间模型制作模块),每一模块均包含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如刻版印刷模块包含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印刷工艺和绘画专业的版画技法课程,影像制作模块接纳了动漫专业后期影视制作和视觉传达专业多门摄影课程。课程又分解为若干项目,中心32门实验课程包含了132个实验项目,有些项目还是非实验主导课程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个层次为阶段性主导的实验课程项目体系。中心仅计算机实验室就承接了不同专业共计14门课程,47项基础性与综合性实验项目、21项设计性实验项目;这种解散重构的过程形成了艺术学科多专业交叉、多课程融合的教学发展格局。所有实验课程均所属教育部大纲要求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面向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以及其校内校外其它专业的学生作为选修课开放。

第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打破课堂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根据课程的阶段性创新特点,中心要求教学内容应积极探索创新课题与实验课程、应用项目的相互结合,鼓励教师将个人或团队研究课题、社会研发项目引进课堂,结合到不同的实验课程项目进行教学,将学术前沿研究和行业最新实况引入课堂,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学生也可在实习时将课堂项目带入社会进行实践检验。在授课方式上,中心鼓励实验教师与技术人员合作授课,并邀请社会行业能人课堂授课,讲解实践案例,与学生互动讨论,激活实验课堂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同样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市场进行考察和实践。目前已有多家合作公司将VI项目、摄影项目和软件开发项目等引入设计性创新实验课堂,多名公司执行总监到学院讲座授课,很大程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中心也每年发布了《大学生实验创新性项目》,支助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资源,以跨专业、跨年级、跨学院结合的团队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创新项目的自主研究,既可以将项目作为设计性实验引入课堂实践,也可将成果有效转化为社会产品。课堂与社会行业的互通开放,改变了传统封闭式教学,使科研、教学、工程、社会应用密切联系,并形成一体化良性互动,实现基础与前沿、教学与研究、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

第三,实验教学合作平台打破校际、校企、国家之间的界限。为了进一步扩大融合与开放,一方面,中心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目标,坚持一年一度开展的“马蒂亚斯艺术设计实验教学”和“瓦尔特版画实验教学”、“三校联动教学实践工作营”、“学院奖创新大赛”、“美国乔治梅森师生版画教学交流”等能力培养拓展活动,都是艺术实验教学合作的典范。由于不同学科范畴、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不同思维意识的碰撞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所以这些措施势必将增加学生的合作实践精神,培育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促成教学优秀成果的产出。另一方面,中心还面向省内和西南片区,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优势,通过师资共享、设备与环境共享、学生互派实习实践、社会行业人员的素质再培训等方式,使中心成为输送社会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成为产品创新的孵化基地,成为相关行业领域之间跨界融合的实验平台。总之,通过实验教学的多维度、多层次融合,充分展现了现代实验教学的开放性特征,使学生不再受学科、专业、课程、年级的严格限制,在充分享受教学资源的情况下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和灵活性。同时,使学校和社会建立起广泛合作,使艺术教育最大限度地开放服务,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很好的辐射示范作用。

四、小结

开展艺术实验教学是新时期国家教学质量工程改革提出的特殊要求,由于中心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学体系的建构等方面与所在学院相对独立,却又共享设备、实验室、师生等教学资源,再加之各高校自身办学情况不一,因而各类艺术实验教学中心都在积极探索中建设发展,但至今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相关文件精神,我们可以找到发展的方向、规范与依据。对于中心而言,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实验教学体系是教师进行艺术实验教学的前提。对于教师而言,要转换传统的教学观得基于对艺术实验教学内涵的深刻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艺术实验教学的概念与基本特征、教学核心目标和教学基本理念,是艺术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的核心依据,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等要素的建立都应该在此基础上展开,遵循其目标、理念和本质规律。对艺术实验教学的改革,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又是对传统教学不足之处的有力补充。艺术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使它独立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在中心与学院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衔接,从而构建完整的本科艺术教学体系。
 


(微信扫描分享)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