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中国民间美术》实验教学讲义
[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6年1月6日
  查看:1068
  来源:

课程类型:专业实验课

适用对象:美术学
 
第一单元 蜡染表现艺术
撰写人:徐一文
第一部分 课程内容
一、蜡染工艺(实训)
1、目的:蜡染是中国民间美术中印染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蜡染的材料与工具,熟练掌握蜡染工艺的基本技法,并结合现代机械工艺进行新型蜡染产品创作。
2、内容:(1)蜡染的工艺与其他印染工艺的比较:分析比较蜡染与印花工艺、扎染工艺之间的差别;
(2)材料与工具使用方法实践;
(3)蜡染的设计与制作实践;
(4)彩色蜡染的设计与制作实践。
(5)结合现代电脑机械工艺进行新型蜡染产品创作实践
3、条件:石蜡、麻布(棉布等)、半自动斜臂丝印机、数码T恤印花机、印刷机、拉网机、网版烘箱、石棉瓦电炉、大口径铝锅等。
4、组织:教师讲授蜡染的相关知识、材料和技法的运用,组织学生进行蜡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并与所学专业及现代机械工艺相互融合,设计制作新型的蜡染作品,使蜡染能够体现传统,又具有现代的审美意识。
5、作业:完成2件蜡染作品。
 
二、教学内容
1、概述
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ll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丝、染色当时都设有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主持生产靛青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蜡染古时候称为蜡缬,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织物上,然后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美丽的花纹。这是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很悠久。
蜡染是我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公元581--907年)。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一代传一代,可以说,从我国的染织技术开创时,蜡染就作为最古老的手工艺,称之为中华民族古文明的一部分。
染色创始时期(秦代之前):
一般而言,染色材料的利用、染色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应该早于蜡染工艺。也就是说蜡染工艺的产生,必然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对染色材料认识与应用过程。这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与过程,为蜡防染工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追溯历史,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山顶洞人,就已经使用矿物颜料来着色。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已经使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蓝、菘蓝、红花等进行着色。印度在公元前2500年才使用茜草和靛蓝,比中国晚了500年。埃及在公元前2000年使用菘蓝和红花,比中国晚了1000年。可见,中国纺织染色的历史极为久远。在这里,我们研究中国染色的萌芽及发展过程,就是为了探讨蜡染产生前的一些基本条件。
探讨蜡染起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研究所依据的材料,除文字记载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物的发现。遗憾的是古代生活中最常用的蜡染物品是贫穷百姓使用的,而百姓阶层的生老病死大多数是从简的,因此,古代蜡染的实物出土实在少之又少,这和皇宫贵族死后所留下的大最豪华的纺织品简直无法相比。这种现状势必会给研究中国占代蜡染带来困难。那么,如何研究这份宝贵的遗产呢?除了根据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依靠逻辑推理作出分析和判断,以此来研究中国蜡染才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这些推断也许不尽完善,但也可以为进一步研究作出一定探索,提供一种思路。为此,可以认为,从北京山顶洞人使用单一的矿物颜料到后来丰富多样的染料;从原始先民的单一色彩涂绘到后来的多样色彩浸染,媒染,套染等,必然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但其发生与发展总趋势应该是:从使用色彩材料来说,古人是从自然色彩物的使用(直接使用带有色彩的自然物)发展到对自然色彩物的加工后使用(自然物的研磨与调混形成色彩),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色彩装饰对象来说,古人是从利用色彩着色于自身(涂身,文身)发展到利用色彩着色于物体(彩陶、服装等),或者二者同时发生;从织物染色工艺来说,古人是从单一的手绘色彩于织物上发展到多种方法赋彩于织物上(绘、绣、印、防染等).或者多者同时发生。
上述推断,可根据文字记载与出土实物的比较来做进一步的证实。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人类对色彩及染料的认识与应用远早于纺织色彩。人类使用色彩的行为经历:“人类从着色于自身开始(文身)——发展为着色于物体。”考古材料已经证明人类最早认识的颜色是红色,5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红色矿物颜料。“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已经知道染色。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曾发现赤铁矿(赭石)粉末和涂染成赤色的石珠、鱼骨等装饰品。新石器时代的涂彩更多。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七的酒器和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上,有红、白、黑、褐、橙等多种色彩。当时所用的颜料,大都是矿石研成的粉末。除粉状赭石外,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发现朱砂。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发现彩绘和研磨矿石等工具。这些矿石的粉末,曾用于纺织品着色。
此外,我国西北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东南沿海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等遗址,都曾发现了许多绘有色彩的用具。它们虽然不是纺织品,但却显示了祖先对色彩的认识和着色技术。还有,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木质和陶质的纺砖,引纬用管状骨针、打纬木刀骨刀、绕线棒等纺织工具,说明了形成纺织的织和染已同步产生,并达到了一定技术高度。
从织物染色来看,最初的染色应该是单一的手绘色彩于织物上,发展到多种方法赋彩十织物上(绣、绘、印、防染等)的说法,已普遍为大众所接受。因为手绘应该具备二个条件:笔、颜料、织物,在新石器时代都已具备,在这方面前人已做过专题性的研究,并有足够材料证明,中国的毛笔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普遍地应用于彩陶的描绘,颜料的使用则可以追溯得更早,织物的出现是在公元前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可以说中国染色工艺的雏形,在新石器时代逐渐具备和形成,并为夏商周时期形成比较系统染色工艺、染色管理、染色制度等,做了充分的准备和铺垫。这是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考工记》中就曾记载“百工之事”与“设色之工”。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中也写道:“夏代至战国期间,矿物颜料品种增多,植物染料也逐渐出现,染色和画绘已用于生产多彩色织物。根据((周礼》记载,周代已设置掌染草、染人、画、绘、钟、筐、巾荒等专业机构,分工主管生产。这一事实证明染色工艺体系已经形成。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仅运用于衣饰,而且广泛采用矿物染料(石染)和植物染料(草染)。在矿物染料中,最先使用的是朱砂。朱砂即我国史书所载的“丹”(即氧化汞)。最具说服力的实例是陕西茹家庄西周墓中出土的纺织品,其上的朱红色用朱砂染成。当时,染色技术运用比较广泛,官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染色的官吏,管理染色。另外还专门栽培一些染料植物,较普遍的有蓝草(蓼蓝)。《夏小正》中已有“五月,启灌蓼蓝“的记录。就色彩品种而言,《诗经》提到的有“绿兮绿兮,绿衣黄里”、“素衣朱绣”、“载玄载黄”等。染色的工具,相传有染缸和染棒。根据颜料和染料的特性,分别采用胶黏剂和媒染剂,建立了套染、媒染以及“草石染”并用等工艺。
综上所述,彩陶绘色、织物染色等历史事实说明蜡染产生已经具备充分的条件。
2蜡染转变时期(宋明时期)
宋代到明代,是中国蜡染艺术的巨大变化时期。其变化是多方面的,影响变化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概而言之,其主要变化是蜡染工艺变化与蜡染应用地域、阶层的变化。影响变化的因素有新的印染工艺的冲击、社会环境对蜡染的影响、材料对蜡染的影响。
宋代蜡染的巨人变化,在蜡染工艺上,是蜡染工艺与夹染工艺相融合,形成独具特点的“瑶斑布”,受蜡染工艺的启迪产生了新工艺——灰缬与蓝印花布。在蜡染应用区域和范围上,由于当时印染技术、织造绣花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于蜡染材料的低档化和制作工艺因素,蜡染工艺及产品在中原地区逐渐淡化,并随着民族的迁徙而转移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促使蜡染的使用更趋于平民化和少数民族化。
 
2、蜡染设计与制作
(1)蜡染概念
蜡染,古称蜡缬 [xié](指有花纹的丝质),是一种古老的手工防染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并列为中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传统民间印染工艺之一。
今在布依、苗、瑶、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单等多喜用蜡染作装饰
(2)蜡染的基本原理
在需要白色花型的地方涂抹蜡质(古代是蜂蜡,现代是石蜡、蜂蜡、木蜡等混合蜡),然后去染色,将没有涂蜡的地方染成蓝色或多种色彩,有蜡的地方因为没有上色而呈现白色,行话叫做“留白”。
(3)蜡染主要方法:
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图一)
(图一封蜡)
(4)蜡染的分类
目前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品。
第二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品。
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
 
(5)蜡染与印花工艺、扎染工艺之间的差别
扎染工艺是用棉线把不需要染的地方用缠绕的方式遮盖住,然后进行印染。
印花工艺是用染料或颜料在纺织物上施印花纹的工艺过程。印花有织物印花、毛条印花和纱线印花之分,而以织物印花为主。毛条印花用于制做混色花呢;纱线印花用于织造特种风格的彩色花纹织物。织物印花历史悠久。中国在战国时代已经应用镂空版印花(见中国染整史)。印度在公元前 4世纪已经有木模版印花。连续的凹纹滚筒印花始于18世纪(见滚筒印花)。筛网印花是由镂空型版发展而来的,适用于容易变形织物的小批量多品种印花。
 
3、材料与工具使用方法实践
(1)蜡质
古代是蜂蜡,现代是石蜡、蜂蜡、木蜡等混合蜡,其作用主要用于遮盖不需要印染的地方。
(2)蜡刀
图案绘制的工具是一种自制的钢刀。当笔使用,用以沾蜡画在不需要印染的地方,达到留白的作用。
用笔容易冷却凝固,而钢制的画刀便于保温。这种钢刀是用两片或多片形状相同的薄铜片组成,一端缚在木柄上。刀口微开而中间略空,以易于蘸蓄蜂蜡。根据绘画各种线条的需要,有不同规格的铜刀,一般有半圆形、三角形、斧形等。
 
(图二蜡刀)
(3)面料
蜡染对面料没有特殊要求,棉、麻、丝、毛织物都能采用;
(4)染料
染材料也不拘于特定品种,一般是植物染色(草染),以靛蓝为主,矿物染料(石染)和化学染料。
 
4、蜡染的设计与制作实践
单色蜡染的设计与制作实践:
(1)主要方法:
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和人纹样
有的地区是照着纸剪的花样确定大轮廓,然后画出各种图案花纹。绘出大轮廓,便可以得心应手地画出各种美丽的图案。
(2)煮好蜡液用蜡刀蘸蜡液在需要白色花型的地方涂抹蜡质。
棉布、麻布等天然纤维织物含有杂质,经线有浆料,必须反复以浸泡、捶打、清洗和日晒的方式来清除,否则会影响染色质量。古代称这道工序为“湅”。
贵州民族妇女织完布后一般都要经“湅”这一道工序。练的方法,各地也有差异。有的地区用开水煮烫,有的地区用草木灰水来煮,有的地区先用柴灰煮脱胶,再用蜂蜡煮,使之光滑柔软,也有些地区是用自然露水令杂质逐渐消失。
因为经煮后的棉纱中的脂类会脱掉,所以点蜡时不够平整,易渗蜡。因此,在以煮的方式来练布的地区,点蜡之前先要用魔芋浆或白芨浆浆布。如三都县城关镇巫塘村的白领苗是用草木灰或牛粪煮两三个小时来练布匹,用魔芋浆均匀抹布的背面进行浆布。先将一块魔芋洗干净削去皮,再用小刀细细刮削成糊状,盛在盆里,添少许水,适当降低一点它的粘稠度,然后用一块毛巾包着魔芋糊,在布的表面用力蹭,从毛巾中过滤出来的汁液便渗进布里。等其自然风干,这块布就硬挺了。魔芋有黏性,可使布硬挺,但不会阻挡染料的渗入,而且日后会自行消失。
为了让布平整光洁,还需要将其磨平。一般是用牛的肩胛骨作为打磨工具,因为牛骨被经常使用,所以变得极为光滑称手,用这块骨头用力来回摩擦布的表面,很快布就又光又平,这样就好点蜡了。
(3)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
浸染把画好的蜡片放在蓝靛染缸里,一般每一件需浸泡五、六天。第一次浸泡后取出晾干,便得浅蓝色。再放入浸泡数次,便得深蓝色。如果需要在同一织物上出现深浅两色的图案,便在第一次浸泡后,在浅蓝色上再点绘蜡花浸染,染成以后即现出深浅两种花纹。当蜡片放进染缸浸染时,有些"蜡封"因折叠而损裂,于是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有时也根据需要做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
去蜡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彩色蜡染的设计与制作实践
制作彩色蜡染有两种方法:
(1)方法一在白布上画出彩色图案,然后把它“蜡封”起来,浸染后便现出彩色图案。(另一种先将织物上色、印花、固色、干燥,然后封蜡、裂蜡,再染色、脱蜡。)
(2)方法二按一般蜡染的方法漂净晾干以后,再在白色的地方填上色彩。民间蜡染所用的彩色染料,是用杨梅汁染红色,黄栀子染黄色。
 
现代电脑机械工艺进行新型蜡染产品创作实践
印花——固色——干燥——然后封蜡——裂蜡——再染色——脱蜡
 
第二部分本单元内容小结
该实验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实验单元,蜡染表现艺术的教学是从艺术学角度出发,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遵循审美规律,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拓展到美术文化的学习,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开展想象,通过欣赏、比较、讨论、创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感受工艺文化的博大。通过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竖立正确地文化价值观。
在创作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知道合作交流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战胜遇到的困难,培养耐心、喜新的良好品质。
第三部分思考与练习
1、蜡染和扎染、印染的区别是什么?
2、蜡染主要的应用材料有哪些?
3、如何将蜡染与现代产品设计相结合?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
《中国现代民间手工蜡染工艺文化研究》,贾京生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二单元:扎染表现艺术
   撰写人:徐一文
第一部分 课程内容
一、扎染工艺(实训)
1、目的:扎染是中国民间美术中印染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扎染的材料与工具,熟练掌握扎染工艺的基本技法,并结合现代机械工艺进行新型扎染产品创作。
2、内容:(1)扎染的工艺与其他印染工艺的比较:分析比较扎染与印花工艺、蜡染工艺之间的差别;
(2)材料与工具使用方法实践;
(3)扎染的设计与制作实践:单色扎染与彩色扎染
(4)结合现代电脑机械工艺进行新型扎染产品创作实践。
3、条件:棉线、麻布、直接染料、半自动斜臂丝印机、数码T恤印花机、印刷机、拉网机、网版烘箱、石棉瓦电炉、大口径铝锅等。
4、组织:教师讲授扎染的相关知识、材料和技法的运用,组织学生进行扎染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并与所学专业及现代机械工艺相互融合,设计制作新型的扎染作品,使扎染能够体现传统,又具有现代的审美意识。
5、作业:完成2件扎染作品。
 
二、教学内容
1、概述
扎染是指在织物上运用扎结成绺(或缝纫)浸染技艺印染成花纹的工艺。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艺品。
扎染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2、历史传承
1秦汉
扎染“秦汉始有之”(工仪实录),已有数千年历史,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一直以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人民的生活。扎染独特的手工扎结,染色形成的痕迹美。自然过度的色晕美,是扎染的独特所在,也由此使扎染具有跨世纪的旺盛艺术生命力。朴实无华,天然成趣的扎染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必将在中原大地重放光彩,更加绚丽。
2盛唐
在南北朝时,扎染产品被广泛用于妇女的衣着,在“搜神后记”中就有“紫缬襦”(即上衣)、“青裙”的记载,而“紫缬襦”就是指有“鹿胎缬”花纹的上衣。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鼎盛时期,绞缬的纺织品甚为流行、更为普遍,在唐诗中我们可看到当时妇女流行的装扮就是穿“青碧缬”,着“平头小花草履”。在宫廷更是广泛流行花纹精美的绞缬绸,“青碧缬衣裙”成为唐代时尚的基本式样。北宋时,绞缬产品在中原和北方地区流行甚广。从唐代《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和宋代《大理国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掌握了印染技术。盛唐年间,扎染在白族地区已成为民间时尚,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宫进献的贡品。史载盛唐时,扎染技术传入日本等国,日本将我国的扎染工艺视作国宝,至今在日本的东大寺内,还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后经日本又流传入我国云南,由于云贵地区的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所以古老的扎染工艺在那里落户。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
3宋代
宋代《大理国画卷》所绘跟随国王礼佛的文臣武将中有两位武士头上戴的布冠套,同传统蓝地小团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于服饰的直观记录。经过南诏、大理国至今的不断发展,扎染已成为颇具白族风情的手工印染艺术。扎染技法的采用。使面料富于变化,既有朴实浑厚的原始类,又有变换流动的现代美,具有中国画水墨韵味的美和神奇的朦胧美,扎染服装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传统有现代的服装艺术创作。夹染、抓染、线串染及叠染等出现各种不同的纹路效果。
十世纪,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大量人工,宋仁宗明令严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为宫廷专用品,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以至消失。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除中国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壁挂等。在同一织物上运用多次扎结、多次染色的工艺,可使传统的扎染工艺由单色发展为多种色彩的效果。古时候染料一般用植物染料,亦称草木染。常用的染料有红花,紫草,蓝靛等。那时候的扎染技法有米染,面染,豆染等。即用豆面,石灰调成防染桨,通过花板涂在布上,然后煮染,可出现兰底白花的效果。根据设计图案的效果,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放入染液中,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自然特殊图案的一种印花方法。也可将成形的服装直接扎染。分串扎和撮扎两种方式。前者图案犹如露珠点点、文静典雅,后者图案色彩对比强烈、活泼清新。一般可用来做较为宽松服装、围巾等。多选用丝绸面料。
4明清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5近代
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1984年,周城兴建了扎染厂,带动近5000名妇女参加扎花,80%以上销往日、英、美、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不应求。这里,妇女们个个在扎花,户户在入染,已成为重要的扎染织物产地。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2、扎染设计与制作
扎染是指在织物上运用扎结成绺(或缝纫)浸染技艺印染成花纹的工艺。通常也指印染成的印染工艺品。
扎染扎染有着悠久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1)扎染的工艺
1扎染的基本原理
扎染是依靠绳子来裹扎一部分面料,被扎住的部分不放到染料中,其他部分一样就形成了与染料一致的颜色,捆扎部分也由于液体的浸透形成了颜色的过渡。
2主要方法:
《资治通鉴备注》详细的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实物是东晋年代的绞缬印花绢。唐代扎染发展到鼎盛时期,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
3扎染与印花工艺、蜡染工艺之间的差别
蜡染用蜡刀蘸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几何图案或花、鸟、虫、鱼等纹样,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脱蜡即现花纹。结构严谨,线条流畅,装饰趣味很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印花工艺是用染料或颜料在纺织物上施印花纹的工艺过程。印花有织物印花、毛条印花和纱线印花之分,而以织物印花为主。毛条印花用于制做混色花呢;纱线印花用于织造特种风格的彩色花纹织物。织物印花历史悠久。中国在战国时代已经应用镂空版印花(见中国染整史)。印度在公元前 4世纪已经有木模版印花。连续的凹纹滚筒印花始于18世纪(见滚筒印花)。筛网印花是由镂空型版发展而来的,适用于容易变形织物的小批量多品种印花。
(2)材料与工具方法实践
1棉线:用来捆扎不染的部分
2针:用来串图案轮廓线
3面料:棉、麻、丝、毛织物都能采用;
4染料现代染料品种丰富,扎染工艺有了多种选择。活性染料可低温操作。分散染料渗透力好,直接染料效果自然。
5锅:石棉瓦、电炉用来煮染布匹
6搅拌棍、水捅、胶手套、剪刀
(3)扎染的设计与制作实践
1扎染前期的处理
退浆:目的是除支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粉酶等药剂加水沸煮布料退浆。
用量:药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右用烧碱加水沸煮。
用量:烧碱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常用次氯酸钠或氧化氢加水沸煮。
用量:漂白剂为布重的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丝绸的染前处理是用皂液加碳酸钠加水煮精炼。
熨平待用: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以备描绘图案及捆扎用
2把图案设计好画在白布上
扎染从纹样形式上分为几何纹样(如散点、圆形、菱形、环形等)、异形纹样(如叶纹、花纹、波浪纹等)和具象花纹等。
3用针把图案串起来收紧,然后用棉线捆扎紧
然后浸入靛缸(以蓝色为主),用水煮,煮好后把线拆下来,即可看见花纹
 
3、扎染的几种特殊工艺
(1)捆扎法
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图一)。
                   
图一捆扎法
(2)叠扎法
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图二)。 
  
图二叠扎法
(3)平针缝绞法
平针缝绞法可形成线状纹样,可组成条纹,与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线,沿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图三)。
      
图三平针缝绞法
(4)卷针缝绞法:
利用针与布的卷缝可得到斜线的点状纹样(图四)。
    
图四卷针缝绞法
(5) 打结扎法
打结扎法是将织物作对角、折叠、不同方式折曲后自身打结抽紧,产生阻断染液渗入的作用。打结的方式有:四角打结,斜打结,任意部位打结等。 
扎染的设计与制作实践:单色扎染与彩色扎染(图五)。
    
图五打结扎法
(6)夹扎法
夹扎法是利用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木板或竹片、竹夹、竹棍将折叠后的织物夹住,然后用绳捆紧形成防染,夹板之间的织物产生硬直的“冰纹”效果,与折叠扎法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丰富的色晕(图六)。
 
 
     
图六夹扎法
(7)包豆子花
将扎染面料中包入豆子、硬币或小石子等不会被染也不会被破坏的小物体,,再如同自由塔形一样把其扎紧(图七)。
      
图七包豆子花
(8)综合扎法
将捆扎,打结扎,缝绞及夹板等多种技巧综合应用,不同的组合可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图八)。
    
图八综合扎法
(9)任意皱折法
任意皱持法又称大理石花纹的制作,是将织物做任意皱折后捆紧,染色;再捆扎一次再染色(或做由浅至深的多次捆扎染色),即可产生似大理石纹理般的效果(图九)。
  
图九任意皱折法
4、单色扎染与彩色扎染
(1)单色扎染扎好图案以后只染一次
(2)彩色扎染
方法一把第一次印染的部分按设计要求捆扎起来,把第一次没有染到的部分按设计要求重新染一次所需颜色
方法二把按设计要求捆扎起来,用刷子依次把要染的部分刷上需要的各种颜色,然后进行蒸煮
5、扎染的煮染及后期处理
(1)扎染的浸染法
扎染的浸染法介绍:将扎好的织物放入配制好的染液中浸泡一定时间,染完后用清水冲洗,解结,熨平。常用纳夫托染料和活性染料。
(2)染法
  将扎好的织物放入染锅内沸煮达到高温染色的效果。最常用的是直接染料与酸性染料。直接染料易溶于水,适染棉、麻、人造丝、绢类。酸性染料色彩鲜艳,易于拼色,最适染动物纤维。
(3)接染料及使用方法
工艺程序:溶解染料-->放入织物-->煮染30分钟-->冲洗晾干
使用方法:备好染料及助剂纯碱,也可用食盐代替;
(4)扎染的蒸染法介绍
将扎好的织物先浸泡于染液中染色,然后放入锅内蒸一定时间固色,常用的有缩聚染料。缩聚染料是一种新型的暂深性染料,既可染棉、麻等纤维织物,又可染羊毛、蚕丝等动物纤维。
(5)聚染料及使用方法 
工艺程序:温水溶解染料-->放入织物染色-->用吹风机吹干-->蒸6-7分钟-->水洗、皂洗、水洗-->晾水熨干;
使用方法:
备染料、助剂(尿素)、固色剂(硫脲)、小苏打;
用温水化开染料搅匀,加入化好的尿素、硫脲等搅匀,加入温水至规定量。浸入织物染色约30秒,翻动使之上色均匀;
取出,用热吹风机吹干后,蒸6-7分钟(或浸入硫化碱固色液中固色); 
水洗,皂洗,熨平。
 
6、结合现代电脑机械工艺进行新型扎染产品创作实践。
数码艺术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产物下的一种新兴艺术门类,反映着强烈的现代文化气息。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视觉系主任古纳南(GunalanNadarajan)说:“数码艺术指的是那些运用电脑科技各方面的新发展,尤其是资讯、传播、图像、生物科学等研究成果,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过程”。这种艺术创作的形式与以往的模式有所改变。它打破了以往单纯设计师创作的模式和思维,能够把电脑科技以及相关的新信息、新技术进行集合,实现了将电脑强大的存储功能、编辑功能和设计师的创意能力组合起来,进行“人机互动”设计的超强功能的整合,进而使设计师最大化地对各种事物、各个学科体系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裂变,产生出陌生惊奇、独具一格、令人难忘和充满未来感的全新视觉形象。
以市场为导向,在相应的载体上创造出新的视觉图案,形成独具创意、适销对路和具有艺术附加值的纺织服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是现代扎染进行产业化艺术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从图案设计的本质来看,图案设计是一种从美学角度对物质的造型、结构、色彩、肌理及装饰纹样所进行的营构或方案设计,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殊属性,在具有装饰性的同时还具有从属性,必须以一定的材料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手段来完成。因此,扎染艺术突破传统、经典工艺和材料的限制,借鉴数码艺术进行现代扎染图案设计,可谓“与时俱进”。它既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又有着很强的应用实践性。
 
 
第二部分 本单元内容小结
扎染是我国传统印染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据历史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时至今日,在云南的大理,湖南的凤凰,四川的自贡等地都大量制作、使用或出售扎染艺术品。通过学习手工扎染,也可使学生认识到扎染艺术是世界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保护人类艺术遗产和古老手工艺术、继承和发展世界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部分 思考与练习
1、扎染有什么特点?
2、扎染的有什么发展诉求?
3、扎染的制作步骤有哪些?
4、扎染如何与现代产品结合进行拓展?
 
第四部分 参考资料
《现代扎染艺术》,王济成、翟鹰著,中国纺织出版社
 
第三单元:纤维艺术产品设计与制作
 撰写人:顾佳
第一部分 课程内容
一、纤维艺术工艺(实训)
1、目的:通过对纤维艺术作品的设计、制作训练,了解纤维材料的属性,掌握编、结、缠、绕、贴、扎、缝、染、绘等纺织综合技法特点,结合生态环境,建筑空间,产品设计等方面创作出软体或综合材料构成体,从而学习并掌握现代纤维艺术设计的诸多设计要素。引导学生用现代人的设计观念从材料、工艺技法等进行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人物素养、创造力、空间想象力、综合材料搭配使用能力。
2、内容:(1)传统编织材料属性和技法特点。
(2)纤维艺术的装饰方法和装饰手段。
(3)纤维艺术的设计与创作。
3、条件:人造纤维或天然纤维、A3平板触控拷贝台、小型木质编织机等
4、组织:教师讲授纤维艺术的相关知识、材料和技法的运用,组织学生进行纤维艺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并结合现代产品进行纤维艺术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5、作业:完成2件纤维艺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
现代纤维艺术是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在现代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受到公众较为普遍的喜爱。纤维艺术之所以被人们普遍的喜爱,除了它本身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生命力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每天所接触的现代都市环境,从交通工具到生活日用品等,大多是出自冰冷的机器,是一些缺少情感的模式产物。而且,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明显加快,人际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越来越少。从而使得那些长期生活在繁杂大都市,这种现代工业文明所造就的“第二自然”中的人们,常常怀念质朴的第一自然,渴望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将纤维艺术,尤其是将那些用手工精心制作的现代纤维艺术,装饰于室内外的环境中,可营造一种既温馨,又富有个性的艺术氛围。使人们从钢筋水泥的包围和由冷漠的机器成批生产的产品环境中,感受到一点人情味。同时,也能使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愿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得以满足。
1、纤维艺术发展的历史概述
纤维艺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 公元前15世纪古埃及的亚麻壁毯是一迄今发现最早的纤维艺术作品,而西亚的纤维壁毯纺织比较兴旺,叙利亚曾经是壁毯纺织业的中心。中国有“丝国”的美誉,传统纤维丝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品种繁多,技艺精湛,据《中国工艺美术史》记载,我国最早采用的丝织材料主要是麻葛纤维,这些材料虽然粗糙,但却能编出山形和菱形的斜纹。到汉朝时,中国的地毯编制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欧洲传统壁毯在中世纪时,内容多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形式也具有平面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的特点。这种具有编织语言个性的纤维艺术到了13世纪,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但是,在17世纪,欧洲纤维艺术的审美标准受到学院派油画的影响。因此,盲目的用纤维艺术去模仿著名油画,在当时成为一种风尚。但是,也由于过分的模仿绘画作品,而失去了纤维艺术编织语言的个性。到19世纪末,已经失去个性的欧洲传统纤维艺术走向低谷。
现代纤维艺术孕育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发展于美国和欧洲。1919年建筑师格罗比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包豪斯设计学院。该校主张将艺术与技术在教学中相结合。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既强调艺术创造力的开发,又注重具体工艺技能的训练。并且把美术和工艺的重点定位于各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设计上。在这所学校内,还专门设有供师生们进行纤维材料研究,工艺研究的纤维艺术研究所。最早对现代纤维艺术的探索,就是从这里开始的。20世纪30年代,有一些受到德国法西斯迫害的德国包豪斯艺术家,移居美国,他们也将在包豪斯对纤维艺术的研究成果带到了美国,其中,安娜·欧伯丝的传播影响最大。但在法国,让·芒萨早在1938年就宣称与传统的精密复制绘画式的纤维艺术决裂,充分发挥了纤维艺术在设计语言上的个性,并倡导不断的开发纤维艺术的新材料,新技法新语言。这标志着纤维艺术强调创新并向现代化设计观念转入。
现代纤维艺术是上个世纪末传入中国的。1981年春,美籍华裔女纤维艺术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茹斯·高(Ruth·kao)带领15个美国纤维艺术专业的学生来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留学,敲开了中国现代纤维艺术研究发展的大门。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届中国壁挂艺术展。2000年“从洛桑到北京——第一届国际纤维艺术展”后现代纤维艺术才在我国广泛地发展起来。“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展”每二年举办一次,艺术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它已不仅局限于以天然的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等材料,许多人工合成纤维材料也被广泛地采用。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它不仅包括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壁挂)还包括现代的立体织物(软雕塑)。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纤维材料因其独有的亲和力和手工编织的韵味情调而成为一种倍受关注的装饰艺术。
当代纤维艺术相较于传统纤维艺术具有以下特征:
1)制作工艺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如重视写实表达的缂织、高白林是传统的制作工艺。而现在发展出了更多的制作方法,如环结、编织、缠绕、拼贴、捆绑以及染、绘、喷、印等。而现在发展出了更多的制作方法,如环结、编织、缠绕、拼贴、捆绑以及染、绘、喷、印等。再如运用印刷、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使得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2)当代纤维艺术的取材广泛,当代纤维艺术在选材范围上的拓展,是由于当代纤维艺术越来越注重作者观念的表达,而艺术家们通过创作实践发现了各种不同材料在表达情感的优势,事实上,当代纤维艺术就是一门材料的艺术,她所运用到的材料无所不包,任何动物、植物纤维、化学纤维、人造纤维甚至其它材料,艺术家们都有尝试的欲望。虽然材料不是纤维艺术作品中唯一重要的载体,但毫无疑问,材料在纤维艺术的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外艺术家都一致认同的观点。
3)当代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当代纤维艺术从二次世界大战发展至今,其表现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大规模的发展,从二维走向三维,从平面走向立体。
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分为三大类:
一.墙饰——二维空间的平面织物
二.雕塑——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
三.景观织物——能融入整个周围环境的装置艺术作品。
总之,当代纤维艺术是过去编织手工艺的发展和革新。是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
 
2、纤维艺术发展的材料
(1)纤维艺术的概念
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在其最新出版的教材——《纤维艺术》中是如此给纤维艺术下定义的:“纤维是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相关的材料之一,大致可分为天然动、植物纤维(丝、毛、棉、麻等)与人工合成纤维两大类。而所谓纤维艺术,即艺术家利用这些与人类最具亲和力的材料,以编织、环结、缠绕、缝缀等制作手段来塑造平面、立体和空间装置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纤维艺术既创造物质形态,又表达精神内涵,它的范畴极其宽泛,传统样式的平面织物(壁毯),现代样式的立体织物(软雕塑)以及在现代建筑空间中运用各种纤维材料表达观念装置艺术作品均可列入其中,它们均在视觉与触觉,形式与内容等方面不断地给观者以全新的审美体验。”黄丽娟在《当代纤维艺术探索》一书中指出:“纤维艺术是实体的绘画,是物像的雕塑,是意念的建筑,是繁复的艺术形式中的某种类型,是创作者自由意识的选择与诠释——在纤维“观念”的基础上,自由的意识已使弗二十世纪的艺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各种媒材的创作,不断地推陈出新,眩人耳目。“纤维”是各种创作媒材中的一种,它可以是传统工艺制作的素材,也可以是当代艺术表达的媒介。二十世纪的艺术思潮己解放了纤维的形式语言”。美国自然百科全书中则是这样给纤维艺术定义的:“任何采用柔韧材料来创作出的有触感及纺织纹理的作品的艺术被称为纤维艺术。虽然这种定义非常宽泛,但是在这一特殊创作领域中有很多的创作传统。纤维艺术的材质可包括粗羊毛、自然或合成纤维、纱线、墨、绘画、纸等任何诸如此类的材料。为创作纤维艺术作品所运用到的技术及工艺有装饰作品表面、表面印染、挑染、编织、缝纫、丝网印刷、缝被、制毡、针织花边、书本装祯、纸艺及其它任何有手工艺制作程序的工艺。此外还有一些美国纤维艺术家他们既不采用上述的材料又不采用上述的工艺,但是他们的作品仍然可称为纤维艺术作品,他们也仍然被称为纤维艺术家。
(2)纤维艺术表现形式
当代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包括平面、三维、立体在内的各种表现形式,如:缝被、编篮、壁毯、纤维针织、缝纫、刺绣、纸艺、平面设计、玩偶设计、时装艺术、编织艺术、雕塑、串珠、书籍装帧、拼贴等。在每一领域都有杰出艺术家,如:
编篮 :Mary Jackson (西非传统) Billie Ruth Suth, Ed Rossback, Dona Look , Pat Courtney Gold , Lissa Hunter
织毯 :James Bassler (东亚风) , Edwina Bringle (采用刺绣,绚丽色彩)
服装:Jean Caciedo (羊毛服装,把各种感官结合在一起,视觉+触觉) Janet Lipkin
串珠:David Chatt (用串珠来做各种雕塑) 
壁挂:Judith Content(真丝材质,吸收日本等国编织技艺)Gerhardt Knodel
Lia Cook(编织、摄影、绘画与数码技术相结合)        
服装布料:Tim Harding , Ana Lisa Hedstrom , Randall Darwall (运用非商业方法和印染技术)
珠宝:ArlineFisch (运用纤维技术如针织、钩针、编织等来创作珠宝首饰)
大型项圈、胸饰及头饰 :K . Lisa Manuel 
大型壁挂:Helena Hernmcirck , Loja Saarinen  
纫被 : Hystercine Rankin , Joyce Scott
三维作品:Kay Sekimachi , Karyl Sisson
 
3、壁挂编织工艺
纤维艺术的编织工艺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工艺,要学习纤维艺术的编织工艺首先要了解中国的缂丝工艺。
“缂丝,是以蚕丝为原料,花纹象雕刻一样的高档丝织手工艺品”,它织法独特,以生丝为经线,各色熟丝作纬线,用很多竹叶形小梭和木梳形拨子按花纹轮廓分块制织,缂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当花纹轮廓碰到垂直线的时候,就留有断痕,象尖刀刻缕一般。  
1)缂丝的基本技法
空视之,犹如万缕晶珠。缂丝的主要特点有:(1)织物细密精巧,色彩丰富,不受丝绸工艺用色的限制,能够缂织各种装饰图案,也能缂织人物、风景、花鸟鱼虫、羽毛走兽、名人书法、写意花鸟山水等等。还可以根据设计的裁制外形及大小尺寸,随意缂织,小如荷包、书签、大如巨幅围屏,壁挂,长如长卷画轴;外形变化如袍、裙、鞋、帽、桌围、椅披、坐垫等。尤其是它精湛的手艺技巧,浓厚的装饰趣味和民族风格与高度的艺术性,这是其他织物是无与匹敌的;(2)图形明暗清晰,浓淡层次相宜,变化自然融合,具有立体感;(3)图案正反如一,平整光洁,胜于”双面绣”,且能经受摸、擦、柔、摺、这是刺绣和织锦所不能比拟的,因而得到世界人士的高度评价,誉为“织中之圣”。
缂丝常用的技法和特点有以下几种
(1)“构缂”:构缂又称“构边线”主要是运用在图案、花卉枝叶的轮廓,有使轮廓清晰的效果,起到花底分明、调和色阶的作用。如同绘画中的线描,可根据外缘线粗细不等要求,根据单线和双根线构之。
(2)“结”:“结”的戗色方法是:既用相近的二色或三色退晕的色阶层次顺序缂织,使花纹更加立体感而富于装饰性。如古代缂丝龙袍中的“海水纹”、“海屋添筹“中的如意云等均由从浅到深二~三组成。在浅、中、深单独用一根线沿着两色之间的竖向或较陡地方缂织一条线,不但能去到调和作用而且能增加色彩的层次感。
(3)“惯”:“惯”的戗法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的不同颜色根据花纹轮廓走向顺序,有层次排列缂织,起到晕色效果,如同叠上去似的一种和色方法。与“结”的作用基本相同。
(4)“塔梭”:又称“”,在两种不同色彩图案边缘遇到垂直线的时候而形成较长开口又叫“竖破缝”。为增加产品的整齐和产品的牢度。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就要在裂缝之间的左右两根经线上,用小梭相互来加缂一梭,使之相连为一体。这一梭就是起到塔连的作用。故叫“塔梭”。它又象在门缝中横了一根门闩,故也叫“门闩”。
以上几种缂法,除“结”戗始于宋外,其他三种均始于唐代。到了北宋时期仍基本上继承这种织制方法。但花纹和织造工艺较唐代精细。
(5)“戗”缂又叫色法或称是由两种以上色彩的调和配织,能起到工笔渲染的效果。戗色法又分长短戗,木梳戗,包心戗,参和戗,风尾戗,“惯”戗,“结”戗等。这些戗法是在缂丝工艺技法上较常见面有的运用较广泛的技法。
(6)“长短戗”又称“梅花戗”,始于南宋,他是利用织梭伸展的长短变化来表现由暗到明或由深到浅之间的过渡色彩变化。使深色纬线和浅色纬线相互穿插,而产生色彩“空间调和”,起到晕色效果。知识缂丝工艺技法中最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适应范围也较广。至到今天仍在普遍运用,例如南宋名家朱克柔,女,女红出身,善画精缂丝。她所制作的缂丝“牡丹”土中的牡丹花花瓣,就是用长短戗的调色方法。又如当代缂丝名家徐祥山老艺人缂织的“灰鸹牡丹”中的太湖石和地铺也是用此法。尤其是近日来日本缂织的和服腰带中的图案文饰,大多均用“长短”戗的技法。它能使产品平整光洁,色彩细腻和顺,图案明显。当今的缂丝高手,他们在继承传统戗法的基础上,对“长短戗”进行改革,是色梭伸展长短差距缩到最底限度。如工笔渲染,色梭交接处不露接痕。如不承空视之发现有二色线衔接之针孔,只难以相信此法仍出之“长短戗”之技法缂制的。
(7)“木梳戗”:与“长短戗”有点相似,是表现纹样中色彩由深到浅,有规律地均匀变化的戗色方法。将色彩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缂织成粗细相同或由粗变细的长短相同的线条、形如梳齿状,故叫“木梳戗”如老艺人徐祥山缂织的“贵妃醉酒”贵妃的美人肩的影光,就是运用木梳戗起梭。显得人物稳重、轻盈而不浮。又如已故艺人孙雪英缂织的“芙蓉双蝴”中的蝴蝶也是运用“木梳戗”的和色方法。
(8)“凤尾戗”:是明代继承发展南宋以来的各种戗法的又一创造。它与“木梳戗”相似。“木梳戗”的戗头粗细长短均匀,形如梳齿。“凤尾戗”的戗头一粗一细相间排列,粗者短,细者稍长,有如绘画中凤。
(9)“刻麟”法:是我国唐宋时期创造的一种技法。为明代继承得以发展。为明清二代的典型缂法。他是以斜戗和环戗为主。所谓“刻麟”法,是以形象似鱼龙鳞甲片。也可用以缂鸟、鸡、凤凰的羽毛片土。如明代定陵出土的缂丝“凤空牡丹”的凤凰羽毛征,均是采用这一缂法。可见当时的缂丝艺人已能把自然的鳞片缂丝技法巧妙的结合运用了。
 
2)编织壁挂的基本技法
壁挂编织常用的工艺技法有:平纹编织,栽绒编织,缠绕编织和将以上形式进行综合变化的综合技法编织。
(1)平纹编织:
是手工编织中的一种简单的编织手法,它是由经纬线一上一下相交。平纹编织可使画面出现工整、秩序的肌理效果。
(2)栽绒编织
打结法:将毛纱拎在两根经线上,打结的绒头从两根经线中间出来、因其结扣的形状象马蹄,所以又叫马蹄结,当一排马蹄结结编完后,用两根纬线在经线上交织,并用耙子向下砸紧,使马蹄结固定在经线上。
缠根法:在编织时,将木棍摆在和地毯经线垂直的位置上,然后用毛纱在木棍上套扣绕圈,压上纬线后剪开毛圈就形成了栽绒夹,绒头的长度,皆由木棍的粗细来决定。
(3)缠绕编织
1、连珠缠绕:用纬线在经线上缠绕形成连珠状纹理效果。
2、波纹缠绕:用纬线在经线上经过两种色线的交错缠绕而形成曲折的波纹组织形式。
3、品字纹缠绕:用纬线在经线上经过转折缠绕而形成品字形状。
4、人字缠绕:用纬线在经线上缠绕成侧“人”字纹。在编后底处,一般用人字纹锁边。
5、斜纹缠绕:用纬线在经线上缠绕成斜纹状的组织形式。
6、圈绒缠绕:用纬线在经线上起圈缠绕。圈绒缠绕可用两种形式进行缠绕,一种是栽绒缠棍法的变体形式,其区别在于它不需用剪开绒头,而是只抽出棍子保留圈绒即可。另一种形式不需用棍在经线上定型,而只是需根据设计要求随意定型的形式。
3、纤维壁挂的工艺流程
1)设计稿的构思
纤维创作的第一道工序是画设计稿,纤维创作设计与装饰画的设计没有严格的区别。一般来讲,纤维编织它能仿制各种绘画作品。纤维制作工艺材质肌理都极富个性的表现魅力,构成了其他艺术无以伦比的审美特征。不同的编织技法有其不同的表现力。
因此,纤维创作的设计稿与绘画作品的设计稿的区别之处,在于纤维创作的设计过程要考虑纤维材质的特性及制作工艺,你将运用哪些技法,能最有效地利用纤维的材料、肌理、形态、色彩等要素来实现自己的创作。
2)染线工艺
   根据设计稿的内容选择色线。对于用色少的作品这项工作较简单,对于用色多的作品,尤其对于那些比较微妙的渐变色,就需要动手染线,这是一项比较繁琐的项工作。
3)编织工艺
编织工具一般教学所用的工具有:
(1)机梁。机梁是用来固定经线的,按照编织尺寸的大小尺寸来选用机梁。如果在一米以下的小件作品,可以不用大机梁而只需定一个一米见方的木框。
(2)经线。固定在机梁上,纬线通过上下穿移编织壁毯。经线在机梁上固定时要拉紧。
(3)纬线。纬线的材料较丰富,一般多用毛、麻、丝线等。
(4)压线挡。编造过程中用来拍紧纬线。可用西餐的叉子代替。
(5)小竹屡(装线用)。
4)编织工艺
先将经线按0.5厘米的间距饶上去,然后将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图纸等比例放大。上线前,先在经线的下部绕一排结以防毛线往下划动,这样我们就可以选择对应的色线根据图形从每根经线上下循环编织。每编完一排,都要用压线挡(或手指、也可买一把刀叉)将毛线拍实。注意在编织的过程中,纬线的用力一定要均匀,不要拉得太紧,否则,编到后面,会出现越编越小得的尴尬局面。
作品完成后,在最上一层也要绕上一排结以防毛线划动。然后才可以将作品从架子上取下来。如有不平整,可用喷汽印斗将壁毯再印一次,然后装框。
 
第二部分 本单元内容小结
纤维艺术具有创作材料多样性,肌理表现丰富性,艺术形式多边形,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于一体,空间的独特性等特点,纤维艺术一般都从属于建筑而存在,都要依赖于建筑空间的呵护,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护肤标志艺术的本来目的,着力挖掘构件作品本身的材料美感,拓宽纤维艺术的造型构成领域,从而使学生在寻求人与建筑的交流对话中,被纤维艺术特有的温馨的知觉形式所感染,把它作为室内建筑空间的一部分,从而倡导与室内空间相互协调的创作主旨。
第三部分 思考与练习
1、纤维艺术在空间中的作用是什么?
2、概述纤维艺术的造型风格有的发展变化趋势。
3、请描述纤维艺术的工艺材质特特征。
4、纤维艺术的主题寓意的发展变化特征有哪些?
 
第四部分 参考资料
1、《全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纤维艺术设计与制作》,陈玲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现代纤维艺术设计》,朱尽辉编著,山西出版集团,人民美术出版社,山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第四单元:皮雕工艺传承与应用创新
 撰写人:施高德
第一部分 课程内容
一、皮雕工艺(实训)
1、目的:即从皮革、图案、刀法、工具制造、锋线等方面对皮雕的古老技艺进行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制作简单的皮雕工艺品,并将皮雕应用在现代设计中,在掌握基本技术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作与产品开发。
2、内容:(1)认识皮雕工艺的工艺流程及各种工具;
(2)掌握制作皮雕皮带的工艺并进行实验;
(3)掌握制作皮雕日记本的工艺并进行实验;
(4)在掌握以上两种基本工艺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创作与实验;
3、条件:主要材料为皮革、染料等;为制作皮料纹样、皮料打孔、皮料编织的工具,以及打磨皮料、切割皮料的工具。
    4、组织:教师讲授皮雕的所有理论知识与工艺技术知识,使学生对皮雕艺术有深入的了解,并能熟悉技法,自己雕刻皮雕作品,同时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皮雕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5.作业:完成两个手机套设计,一条皮带
 
二、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
皮雕工艺的简史和皮革的种类。
设计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你可以用皮革做什么和你不能用皮革做什么。这是为了让他们掌握的概念框架,开始思考他们想如何设计自己的手机套。
实用的技巧:手工锋线。注:我认为我应该为了这个和其他技巧准备一些短短5分钟的视频。这将让学生下课后重提怎么作。
功课:练习手工锋线直到学生能够始终如一地达到完美的锯齿针。
2、第二单元
介绍用于皮雕的各种工具,以及如何可以被用来制造各种设计。
实用的技巧:获取皮革正确的水分含量。学习正确地使用每个工具。
功课:使用工具,做皮带的核心部分。设计一个独特的边缘图案。
3、第三单元
如何使用各种皮雕工具,做花卉图案,以及如何把汉字雕刻在皮革上。
实用的技巧:将图案转移到皮革上。使用这些工具来雕刻皮革和创建它们的3D逼真的皮革图像。
功课:雕刻三种不同图案学生的姓名。
4、第四单元
介绍怎样用不同的方法上色。
实用的技巧:背景染色,着色,抵色和古董式。
功课:把在第二单元所制作的皮带,并在第三单元所雕的的图案使用各种着色技术。
5、第五单元
给学生明白皮革产品怎能成型,组装和做边。
实用的技巧:做边。
功课:把第一单元所锋线的皮革和第二单元做的皮带做边。
6、第六单元
帮助学生明白不同种类的保护水有声么不同的效果。
实用的技巧:打洞。给了做手机套的一步一步的方法。
功课: 1) 把扣子紧固到皮带还有 2) 使用所学的技巧设计和做一个手机套。
 
 
第二部分 本单元内容小结
皮雕是以皮革为雕刻材料,用工具在皮革上刻划、敲击、挤压,从事艺术创作,创造出各种疏密、身前、远近等效果,或以山水、动植物或缀以装饰图案的形物,使图案纹样在皮革表层雕琢出凹凸的层次及纹饰。我国的皮雕艺术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至三四千年前。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手工制皮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制作皮雕一般以加工处理后的牛皮为首选材料,并要经过定型、染色、固色、打孔、缝线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皮雕工艺由于制作程序繁琐复杂、耗时耗力,在现代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冲击下,我国皮雕艺术的发展曾经一度举步维艰。在《中国民间美术》课程中,皮雕工艺作为课程的一个单元,主要通过课程内容,使学生了解皮雕工艺的国内外历史源流,了解皮雕的内涵,掌握皮雕的制作材料、制作工艺,表现手段等,把握普格艺术语言的特质,立足在中国传统审美的基点上,从实例及创作入手,深入、系统、整体的解析皮雕工艺背厚的谨慎内涵,并结合现代产品拓展设计思路,为皮雕艺术的表现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创新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 思考与练习
1.请简述皮雕艺术的定义、起源、工艺特征。
2.皮雕的分类是什么?
3.请简述皮雕的制作过程。
4.皮雕的选料有什么要求?为什么很严格?
5.请简述“裁皮革、描摹、雕刻、印花、上色”的具体实施过程与注意事项。
6.皮雕作品的保养该如何进行?
7.一条皮雕的皮带在工艺流程中什么最为重要
 
第四部分 参考资料
1.《手工皮艺基础》高桥创新出版工房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手缝皮革技巧事典》印地安皮革创意工场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编辑:    】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