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类型:专业实验课
适用对象:绘画类、美术学专业
第一单元 理论讲座
第一部分 什么是坦培拉绘画
英语“tempera”的直接音译,源于古意大利语。原意为调和、搅拌,泛指一切用乳剂(或乳液)作为媒介剂或组合剂组成的绘画。乳液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多水而不透明的乳状混合物,含有油、水两种成分。
坦培拉绘画技法早于油画,很多14世纪的画,看起来像油画,实际上是坦培拉绘画。油画可以说就是由坦培拉发展而来的。由于油画的兴起,新的绘画材料出现,相比坦培拉绘画材料制备便捷的原因,原来运用这一技法绘画的人们逐渐将它淡忘。但是,油画经过400多年以来的使用结果,虽然在制作时和表现上有不能轻视的成就,但保存上确有很多困难,尤其对褪色、变色、变质、龟裂、剥落、发霉等各种缺点,无法完全克服;在这400多年的油画历程中,反而是“坦培拉”绘画能保持它原先的色彩与光泽。
第二部分 坦培拉绘画的艺术特色
1、颜料速干,技法自由
与油画、中国画、水彩画和水粉画相比,坦培拉绘画颜料的速干特点是极为明显的。当你落笔后,几秒钟颜料就会变干,这对于那些乐于持续关注、表现、刻画对象而不愿意受“吸油”“湿气”“等干”困扰的画家是极为有利的。由于坦培拉乳液是即亲水又亲油的,因此它与颜料的结合及在画底上的运用相当自由。水多则薄如水彩,透明流畅;水少则饱满浓郁,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状。
2、光彩自然,和谐悦目
由于坦培拉绘画是以蛋黄或全蛋乳液作为媒介的,它与颜料干粉调和加水稀释,多层涂罩在光滑洁白、具有一定吸收性的胶粉画底上,其色彩相互折射,柔和自然,不必上光油,本身就具有一种自然的光泽。
3、 色彩稳固,绘画耐久
坦培拉绘画颜料的干燥形式不单纯是挥发或氧化,而是类似“凝固结膜”,因此,它能最大限度、最为久远地保持画面色彩效果的鲜明与稳定。
第三部分 坦培拉绘画的历史与发展
坦培拉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在中世纪得以广泛应用于木板圣像画、壁画和羊皮纸上的插图。十三世纪佛罗伦萨画家奇马布埃将坦培拉绘画技术带到意大利,由此被更广泛传播。初至意大利时坦培拉技法主要被用于绘制拼板祭坛画。后来由他的弟子乔托完善发展了这种技术,提高了其表现力,出现了一个坦培拉绘画与湿壁画共同发展的辉煌时期。
除了乔托及其弟子们的写实风格之外,还有一个热衷于坦培拉技术与金银箔贴地技术相结合的装饰风格的画派“西耶拿”画派。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坦培拉绘画大师辈出。乔托、马尔蒂尼、洛兰采蒂、安吉利柯、菲利波、利比、弗朗西斯卡、曼特尼亚、乌切罗、波拉约洛、波提切利等,将坦培拉的绘画技法不断推向极至。
十五世纪初,弗兰德斯凡·爱克兄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发明了可溶入树脂的新型绘画媒介材料性能较坦培拉更易于刻画,易于衔接,收放自如,于是确立了油画在西方古典美术史上最重要的地位。此时的坦培拉技法因其自身缺欠在欧洲已逐渐退至边缘,尽管如此,仍有一批画家在锲而不舍地从事坦培拉绘画创作。
到了十九世纪中期,在当时的欧洲画坛,无论是学院派的写实绘画或印象派的直接画法,都已经为人们所熟知。坦培拉、古典油画技法和印象派以后的油画直接画法,是具有联系的三大块架上绘画技法体系。它们之间从使用材料、方法步骤到技术要求都截然不同,是不能相互摹仿和彼此取代的。这三大块技法在欧洲的美术史中都担当过主角,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单从技法角度也可以将欧洲的美术史断代为壁画与坦培拉时期,古典油画时期和直接画法的油画时期,这三个时期共同构成了辉煌灿烂的欧洲绘画史。
二十世纪的艺术继续沿着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所开创的道路向前推进。艺术方面出现了各种不同追求的风格流派,它们对坦培拉绘画产生解体性影响,绘画的写实性遭到重创。
跨入二十一世纪,架上绘画早已不是主流艺术了,坦培拉绘画技法应用更为稀少。
而我国对坦培拉技法的熟知和运用是近几年才展开的,部分美术院校开设了绘画技法与材料研究的工作室或课程,对坦培拉及其它欧洲传统绘画技法材料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我们特有的艺术教育体制和严格的基础训练手段,为我们培养出了许多技艺娴熟、功力超群的画家和美术学子,只要我们以一种正确与虔诚的心态去学习、研究、借鉴、继承坦培拉绘画的技艺并以更加富有独创性的精神去自由开拓自己的艺术表现空间,则完全可以相信坦培拉绘画艺术一定会在中国画坛拥有一席之地。其独特的魅力将人类情感的本质清晰地呈现出来。
第四部分 思考与练习
1.思考题:坦培拉绘画技法与油画技法的区别
2.练习:列表分析坦培拉绘画技法的艺术特色
第五部分 参考资料
《美术实用手册》,姚尔畅,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
《油画材料与技法》, 姚尔畅,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9
第二单元 坦培拉绘画教学实践
第一部分 坦培拉绘画材料与工具的制备
1、坦培拉绘画的支持体
准备好材料,木板、布(旧麻布或棉布)、动物胶(明胶)、乳白胶、大白粉、熟石膏粉,再准备好所需工具大小锅各一,量杯、5公分宽刷、大调色刀。
第一步 配制浓胶(1:7)
用量杯或勺量一份胶对七份水。在第一只小锅中浸泡片刻使胶软化,然后在大锅中隔水加热,缓缓搅拌,至胶完全溶化,即可停火。胶不能煮沸。
第二步 裱布
预备一硬毛刷或粗布团,裱布时擦布用。如同中国裱画程序,只需留意不使布与板之间有气泡。板的侧面同时刷胶裱平。
2、基底涂料的调配方法及涂刷方法
薄涂八至十二层。用刷涂或刮刀刮,每层刷纹方向不同,两层如十字,四层如米字,交叉涂胶层。每层纹路方面不同,有利层层相结。
涂底程序:
第1、2、3层胶水比例1:8(1份胶比8份水)、胶粉比例1:1
第一层涂层,隔20分钟待干。即涂第二层,再隔20分钟涂第三层,需要三小时待干。
第4、5、6层胶水比例1:10、胶粉比例1:1
第三层三小时后可涂第四层,隔20分钟涂第五层,再20分钟涂第六层,第六层需隔夜待干。
第7、8、9层胶水比例1:10、胶粉比例1:1
每层间隔20分钟待干,第九层需隔三小时。
第10、11、12层胶水比例1:12、胶粉比例1:1
每层间隔20分钟待干。
3、坦培拉乳液制作方法:
坦培拉乳液分为油性乳液和水性乳液:
(1)油性蛋黄乳液的配制:蛋黄+“加入油”
现举例常选用的“加入油”有以下:
A、达玛光油与亚麻仁油按1:1混合。(这两种成品油美术用品店有售)
B、三合调色油(松节油、亚麻仁油、达玛树脂混合的成品油称为三合调色油,美术用品店都有售)
C、达玛树脂与松节油按1;2混合溶解,然后再与亚麻仁油按2:1混合。在已经搅散而未加水的蛋黄液中加入1至2小勺上述油中任意一种即为油性蛋黄乳液
(2)水性蛋黄乳液的配制:蛋黄+纯净水(蒸馏水、凉开水),
其比例遵循原则:稀则加入与蛋黄1:1的水,稠则加入相当于1/2蛋黄的水。
由于鸡蛋易腐的特性,关于防腐的问题,1、加几滴醋酸或白醋。2、在用过的盛达玛光油的瓶中盛配制好的鸡蛋乳液可以保存一年以上。
3、全蛋乳液的配制:同上,水性和油性之分,加水稀释则是水性乳液,加油则是油性乳液。全蛋乳液的配制需要把蛋清和蛋黄分离,然后再放在一起搅拌融合在一起。一般很少用来绘制作品,常用来做铺设底层色时的媒介剂。
注意:这3种乳液配制时,务必要单一方向搅拌均匀,使它们和加入的油或水充分乳化。
第二部分 坦培拉绘画的技法与步骤
1、水性坦培拉绘画技法步骤:
(1)透稿:将一幅完成的素描稿转透到板面上,是坦培拉绘画技法的第一步。古代的壁画,坦培拉绘画是将与画面等大的素描稿的轮廓或主要线条按一定相隔的距离刺出小孔,然后用黑色或棕色粉袋轻轻地拍打,使粉末透过小孔留在底板上,然后将底板上点状用线重新描绘。现在我们使用的方法,把素描复印出来,或拷贝到硫酸纸上,在复印后面均匀涂上氧化铁红粉,用胶带固定在底板上,用硬铅笔或圆珠笔,从上至下或从左到右,不能透漏。
(2)定稿:把透完稿用淡墨汁描绘,根据素描原稿把线条的轻重、浓淡以及明暗关系,重新画一遍,单色素描稿最好画得细致认真。轮廓线用铁笔刻出来,素描底稿对以后步骤起决定性作用。
(3)第一层,“小湖”技法,铺大块面积。“小湖”顾名思义就是用最稀释的颜色,水多,在画面上形成湖水般的效果。用笔要起止肯定到位,不留飞白和笔痕,确保颜色完全盖住画底。这一步要一挥而就,笔到水到,不用担心水会流到笔不到的画面。“小湖”画法要求你事先准备足够的颜色,并在作画时不时晃一晃媒介乳液,以免色彩沉淀。
“小湖”配制比例为1份蛋黄比9份水,配制后的媒介乳液与单纯的一种颜色调和,不可混合多种颜色使用。不然画面不透明, 失去坦培拉绘画的特性。一般圣像画皮肤的地方使用土绿,其他部分使用与画面相同的单色。铺底时使用扁笔要涂得非常均匀,不能用笔来回刷,不然会把底稿墨色翻上来。
第二层,1份蛋黄比6份水,这是圣像画技法所用乳液的总体比例。用于中间过程的深入、提白和局部罩染。每一层颜色都应比前一层亮和暖,并与前一层的暗颜色柔和相接,可在颜色尚湿时用手指揉,亦可用笔沾水或乳液轻抹。坦培拉技法中,最重要的技法是提白技巧,就是圆头笔加白,往亮里画,每次提白后,根据提白后关 系需要然后罩染,罩染后色彩加重,需多次提白和反复罩染的这种技法是透明技法,能使画面自然接和,并产生丰富的明暗和色彩变化。
第三层,用1份蛋黄比3份水,是进一步深入刻画的比例。深入时可用笔直接交叉笔迹,这种调配出的乳液能使光泽底层颜色产生轻微的光泽。具体说来,就是用貂毛细笔画出密集的交叉笔痕,如同铅笔素描中画明暗的排线,以便造成活泼的色彩渐变,从最暗到最亮,或者相反。貂毛细笔不应饱含颜色而应枯笔渴色。因此,须用 拇指轻轻挤出画笔中多余的水分。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每完一笔,颜色便积出一个小包。在这一步骤过程中,同样可以继续罩染,乳液比例,可用1比12.1比9或 1比6的蛋黄与水调配的乳液。罩染是坦培拉技法中的透明画法,是与所有画种最大的区别。坦培拉技法中罩染与提白是这种画法的最大特点,透明画法就是扁笔在已有颜色上均匀地、薄薄地罩上一层很稀的蛋黄调水的乳液,乳液可略有颜色亦可无色。罩这一层的目的是改变下层色的调子和深浅反差。
第四层,就是作画的最后制作阶段。需黏稠的乳液,用于细部或局部及轮廓线的刻画,就是用小号貂毛圆头笔在已完成物象的边际反复涂抹,根据描绘对象和色彩的需要变化线的色彩和厚度,使画面更加生动感人。
圣像画特别制作技法,光环、文字,有的作品是用铁笔刻出来的,有的则用石膏堆积出来,以便圣像画起到装饰效果。在圣像画背景的处理,用1:6乳液调土红或赭 石颜料平涂在背景部分,薄厚适宜,用于粘贴金箔底层色,如手头上没金箔,我们可以用金粉自制,也可用丙稀金代用。在贴满金箔后抛光,时间以潮湿冬季为佳。抛光工具可是宝石(如纯绿宝石、黄玉)或兽牙,亦可用玛瑙制成。抛光工具四周宜圆滑,切忌见棱见角'表面要磨光抛亮。抛光后的金箔表面会呈近似紫铜的极暧色调,画面透出丰富的色彩变化,更加神圣辉煌。
2.油性坦培拉绘画技法步骤:
(1)透稿、墨稿
透稿方法可参照水性技法,但不同的是油性坦培拉素描稿更讲究,追求完美,尽自己最大能力完成最精细的墨稿,完成的是一幅完整黑白画作品,这一步对后来的步骤极为重要,这也就是透明技法的根本。
油性与水性不同是没有“小湖”,而是用大扁笔平涂单色,罩染一个透明层,一般肌肤部分采用土红或土黄,然后提白,罩染再提白的过程,每一层罩染或冷、或暖、或明、或暗、或鲜、或灰应有变化,宜薄不宜厚。乳液比例参照水性。
深入刻画,就是对细节的描绘。在对细节描绘时要保留第一步的透明层,不要把整个画面重画一遍,一般深入多指亮部,暗部因墨稿已经完成,一至二遍单色罩染暗部能产生透明层,能使画面出现空灵之感。画面充分深入,尽力把每个细节或局部完成。待干后中间上光,统一画面色调,增加画面坚固度。达玛或玛蒂光油1份比5份松节油这是参照比例,正确的比例是根据经验,根据画面厚薄而定,厚的画面松节油减量,薄的画面松节油多些。上光时,光油可调颜料,也可不调颜料,把画竖起,不要平放,用较软的大号底纹笔或扁平笔沾饱刷子,从左至右一笔压一笔平涂。这时画面光油像水迹流淌下来,不用管它,不能来回左右平涂,不然画面底色会被掀起来,上光后干燥一夜。
调整画面,上完光的画面会出现吸油和多油现象,这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吸油是底层画得薄而被底板的涂料吸收,多油是表层乳液过稠所致,用手掌轻轻擦去多余的油即可再画。再次深入是通过中间上光检查问题,以便心中有数。
第三部分 坦培拉绘画作品的上光与保护
1.水性坦培拉绘画上光
作品干燥半年以上即可上光。用蛋清搅拌起泡,去泡沫后,放置一夜,蛋清2份比1份蒸馏水搅匀,用手掌上光,也可用上光油掺蜂蜡用扁笔上光,这样画面是亚光效果。不仅保护画面,也不会失去水性坦培拉固有质地美感。
2.油性坦培拉绘画上光
作品上光时间与水性坦培拉一样,至少干燥半年以上。但不同是选用油画的上光油,上光油最好是自制,因为市场买来的光油,没有比例和其他材料的成分,在上光后会出现令人难以想象的画面效果,配制上光油材料是达玛或玛蒂树脂比3份松节油,或4份松节油。上光油的比例是根据画面厚薄而定,树脂比例浓画面过于光亮,相反松节油过多,画面吸油无光,没有起到上光的目的,所以理想的上光效果是由画家经验而定。
配制上光油程序非常简单。首先将树脂压碎,装入尼龙纱袋里,把松节油倒入广口玻璃瓶中,将装入尼龙纱袋里的树脂悬挂在广口玻璃瓶中,松节油高于沙袋。然后隔水加热,待树脂溶解为止。在夏季不用加热,放置一周即可溶解。
3.坦培拉绘画亚光油
将1份蜂蜡比10份松节油,使用隔水加热。待腊完全溶化在松节油中,趁热用板刷涂上,并立即用抹布将它扩展开,这样就可产生一种非常美的亚光而又非常耐久的表层。蜡材是抗氧化的,具有防潮湿特性,能使画面长久保存亚光泽的状态。
4.保存与维护
坦培拉绘画作品应尽可能在均匀的温度下保存。首先要避免温度温差变化,因此,在寒冷季节到来后,暖气打开时,要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现已证明,用蒸汽取暖或使用调湿器是危害作品的。在蒸汽或调湿器的房间里会突然地遭到极为严重损坏。色层会整块地翘起并脱落,尤其是画于木板的坦培拉绘画作品,这种事故是由于过分干燥又突然遇潮湿后使木板翘弯而引起的。最好是在房间里放上装水的罐,使水自然蒸发,保持房间干湿程度均匀。有适中而均恒的温度对坦培拉蛋彩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可把画放在阳光之下,因为这样迅速变热,接着再冷却会引起画的损坏,使画产生裂纹,甚至会发生色彩的变化。悬挂的坦培拉蛋彩画远离门窗防止太阳折射,画的背面保持空气的流畅,而且画不应贴着墙壁平挂,顶部应稍向前倾。
第三部分 思考与练习
1.思考题:水性坦培拉与油性坦培拉的异同
2.练习题:选择水性坦培拉或油性坦培拉为主要技法,按照步骤完成一幅50cm×60cm的坦培拉绘画作品。
第四部分 参考资料
《美术实用手册》,姚尔畅,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5
《油画材料与技法》, 姚尔畅,安徽美术出版社,2011.9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龙大道二段1819号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网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