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类型:专业实验课
适用对象:绘画专业(中国画)
实验一 山水画创作实验
( 综合性实验 88学时)
1、 目的要求:
通过创意性习作练习,学生应当在创作阶段,开始涉及有一定大尺寸的创作,对于山水画内容有深度的作品,以及画面的结构组合,水墨及设色技法、制作效果有较好的体会,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能够进一步丰富山水画的表现语言。画出具有一定意味及表现力的山水画作品。
2、实验内容:
第一部分对写生作品的整理、对《山水Ⅰ》课程中的作品进行整理;32课时
第二部分,山水画创作56课时;
在写生的基础上提高,重点对景的选择和组合,聚焦那些有丰富变化的;有表现价值的景物进行优化组合。
创作,这个阶段是对学生的山水画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以传统的,当代的笔墨表现手法为借鉴,在写生的基础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进一步加强构思、造景、构图、画面效果设计和驾驭笔墨的能力。
3、主要仪器设备
投影仪、拷贝台、高仿真中国画作品、绘画用展墙、相机、画架、打印机、宣纸、、扫描仪、画桌等
4、讲义内容:
①山水画创作的要素:
构图的基本步骤
传统的“六法”用笔中讲“经营位置”,其实就是讲绘画布局的章法,即构图。所谓绘画中的“位置”应该用心去“经营”,要根据对象的结构和格局,苦心加以组织和布置:在创作的时候,要注意表现对象的特点和神韵,落笔要肯定,
一下笔就抓住物象的特征,主题要鲜明。
先用墨线勾画出景物的大感觉,构图注意重心。先落墨点出小山丘,一般起笔落墨为有浓淡的湿墨,接下来干笔走线条向外扩张,线条由简到繁、由疏到密;最后加点、擦、皴。注意点擦时变化要多,以中锋点、散锋点、侧锋
擦,营造出山村郊外的苍野和自然,主题不断的深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传统绘画的程序是皴、擦、渲染,最后上色。渲染是统一画面的后一道工序,待墨线干后,再用湿墨染出山石图像的明暗,注意要保留一些光亮的地方,即留白。处理画面的留白要讲究虚实对比。上色可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你想要表现的题材与内容。一幅画可以是水墨淡彩,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同一幅作品可以给人两种感觉,这要取决于你在设色时选择了哪一种表现方式。水墨淡彩给人“雅致”的感觉,而浓墨重彩则给人以厚重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山石结构与皴法
骨法用笔是传统“六法”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是关于绘画用笔的问题,也是运用“线”表现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骨力、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因此,“骨”便是指“线”的力度与变化,以及整幅画的“骨架”。
中国画表现山石的基本技法就是皴、擦、渲染。先皴石的外形轮廓以及轮廓以内山石的不平纹理。所谓皴,就是山石结构的纹理线条;擦是指在山石轮廓线旁擦出不规则的墨痕,增加山石的粗糙感;渲染,就是用浓淡墨染出山石凹凸不平的阴阳面,增加山石质感和明暗。骨法用笔中传统皴法有许多种类,如披麻皴、斧劈皴、折带皴、米点皴、云头皴、马牙皴、拖泥带水皴等,但在实际生活中,山石质地是多种多样的,山石纹理和风貌也是丰富的,所以单一的皴法往往不能满足表现上的需要,故而常将多种皴法结合使用。
山石结构
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和外形状态而创造了表现程式,随着自然界的变迁和绘画技法的演进,传统的皴法发展到今天,已经更具真实感和现代感。唐以前,山水画中的山石是“空勾无皴”的。到五代、北宋时期画家们才开始使用皴法,前人经过对自然界山石的长期观察、体验和积累,终于总结出表现山水纹理、质感、体面关系的造型手段。这是山水画的一大发展。我们今天画山石结构时,除了要对大自然进行更切实的观察和写生外,也应继承和发展传统的造型手法。现代山水已不受传统山水画的约束,在山石结构与画面构成上有很大的突破,更讲究线条的节奏韵律和张力,注重视觉效果是现代山水画的本质。树木写生技法古人画树一般先画枯树,因为枯树的出枝、穿插、组织结构清楚。不过,我们近代画家画树已打破陈规,可以先画部分树叶或先用墨点出树丛、树林的层次,然后再画树干和树枝。初学画时应先学画树的主干,后画次干,再写小枝,这样一步一步地深入,经过一定时间的写生练习之后,自然会抓住物体的特征规律,线条也能做到简略扼要。“画从真中来,不受真所限”。意思是在大自然中学习,要经过自己的消化,才能得心应手地随意画出。
泼彩技法泼彩山水画法是张大千在海外总结中国传统笔墨后,对中国青绿山水表现技法上的一大创新。他创造了大泼墨、大泼彩的新技法,不仅在驾驭笔、墨、色、水、纸等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而且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表现道路。我们这里欣赏到的《阔浦摇山》即是张大千利用大泼彩技法制作的。泼彩法是先将颜料在小碟中调至所需要的色相及浓度,然后泼洒在画面上,利用其自然流淌渗化的性能,形成画面的大体结构,再利用色彩渗化的形迹和肌理效果,用笔整理、补助而成为完整的作品,因此这种画法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往往需要根据色彩落纸后的既成效果灵活地调整画面。但泼彩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手段,并不是盲目地纸上乱泼一气,作者必须对画面的艺术形象有所构思,什么部位泼什么色彩,怎样泼,需要达到什么效果,以后整理成什么形象,心中都要有所准备。另外,色彩泼到纸上,也不是毫无节制地任其流淌渗化,而必须对其加以引导和控制,按章法处理后大效果后,再处理局部墨色,不需要渗化的部位,可用另一张纸吸去水分,需要保留的开头可用电吹风吹干固定。泼彩时,画面用色可以有所变化,根据画面需要形成不同的色差。如果感觉某些局部一次泼的色彩不够浓烈,或需要加强色彩变化,还可以泼第二次、第三次,但必须掌握技巧,不能造成画面斑驳狼籍或溃漫无度,要注意色彩明暗深浅的差别变化,做到自然引导、补充、高速和处理。
泼彩山水画写生步骤:
首先,用浓墨泼出山石似像非像的效果。用赭红画出阳光照耀下的山头。(见图一)其次,用石青石绿泼洒山峰的背阴浓墨处,要注意形体的自然变化,并添加些线条整理。
再次,随时调整画面,对彩墨加以引导和控制。在画面稍干时注意刻画前景细部杂树。
最后,注意把握山头丘壑结构和前景细部刻画,通过整体处理完成画面效果。云岭泼彩山水画写生步骤:
首先,泼彩法是在泼墨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先将画面上的山石阴暗面泼洒大面积的浓墨,注意墨色的自然变化。
其次,在浓墨处泼洒青绿重彩为山阴的冷色调,山岭的阳面可泼赭石与磦红,暖色可以增加阳光感。
再次,云烟处理,冷云。最后,整理完成,暖阳。
断云技法
画有断云的丛树深林应先用重墨泼写出整体大效果,中间横断虚空留白。用墨点擦出树林的大形后,再用笔加写树枝。先从整体出发,再由局部深入,不断调整处理,淡施薄彩,逐步丰富画面。墨色由淡至浓,加强画面质感,以墨烘托出林间断云,渲染天空,整理成画。
云海技法
一、云海,一般为山顶俯视取景,登高临远,一览云涌如海。起稿时先写出山岭连绵之势,留大量空白虚实。
二、在虚空间用水墨烘出云块。注意云形的结构和深浅变化,把云层层画出来,使人感到云气生动。运笔上不能全露笔记,使之时隐时现。这种办法须掌握好纸的湿度。
三、由浅至深,用湿墨
反复渲染、云海起伏要有动感。要表现出云的轻飘、浮动、弥漫、涌流的感觉。也可以利用丛树或山石衬托出云块,画的时候既要保留树石的实处,又要画出云的虚白感及云层的自然形态之美。
(见图三)泼墨技法
中国画的精神是水墨,因此,离开了水墨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画。
泼墨画是在中国画特定的宣纸和水墨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泼墨技法是利用水墨在生宣纸上自然流淌渗化的
性能,形成画面的大结构,再用笔整理、补充成完整的作品。
泼墨山水画是以墨为主、笔为辅的表现方法,虽然这种画法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往往需要根据墨落宣纸后的既成效果,灵活调整画面,引导和控制水墨的变化和动向,从无形到有形、写形到传神,最后收拾加工整理而成。
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一幅泼墨山水画写生步骤:
一、落墨大胆果断,先大比重墨泼出山石近景的阴面,笔含水、含墨要多,水墨淋漓,一挥而就。当笔中的水分被宣纸吸掉大部分之后,顺势用干笔浓墨皴擦出山石的阳面结构,线条要干练,几笔到位。
二、接下来用淡墨泼洒出远山的大体形,注意淡墨和浓墨的结合,让浓淡墨相互冲撞、渗合,化为一体,并产生自然的层次变化。
三、引导和控制水墨的变化,用淡墨
皴擦出远山的阳面,让画面服从整体,最后点出树木、房屋、小船等丰富画面,收拾整理而成。
山泉流水技法
山有泉瀑而活,瀑布主要靠两旁的山石来衬托。水可以用勾线法来表现,也可川自然留白来表现,即用中间的碎石与两旁的山石来衬托。画时,应注意水流的方向和透视关系。如果画面出现两条以上瀑布平行泻下时,应注意其长短、宽窄,形象不雷同,
瀑布泻下山涧之处叫水口,因为山石的大小和形状不同,故水口变化也就多种多样。要注意刻画水流的湍急、水流的曲转动向以及流韵。通过画面上的动与静、黑与白的强烈对比,使之产
生响动的感觉。画面上如出现两个以上水口时切忌雷同。
1、按山泉的流势安排石块,勾画出石用笔要灵活多变,勾皱并用,随机生发。
2、用淡墨皴擦渲染泉石阴阳面,增加泉石质感和
明暗。要注意泉水的层次,川淡墨渲染山落差结构的明暗变化。两条泉水要区分主次,切忌雷同
3、用浓重墨补上杂树,杂树要疏密得当,相互交错,加强前后空间感。
4、用石青点叶,要注意疏密聚散.石头浓墨处也可加石青苔点,以调整画面,加强气氛。
画山泉瀑布必须注意瀑布必有水源,瀑布泻下山洞之处叫做山口,要看源流的大小,以定瀑布山泉之大小,不能随便生成。同时要注意山口的水流曲转变化及气势。画中的流泉,绕山起伏而下,使整座山生动起来,画瀑布还要注意下部的水分形成,用淡湿墨虚虚染出。
②山水画创作研究
我们谈山水画创作,并非是简单地谈论如何画一幅山水画那样简单的问题。画家今天的一日之功,得心应手,是画家经过多年的操盘、修炼、实践、思索,再实践的寻梦结果。山水画创作犹如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艺术创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在艺术神奇的殿堂游弋,亲身体验,感受这魔幻的魅力。凡从这“魔幻”中出来的人,各自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人在“里面”找不到方向,不按规则游玩,精疲力竭地出来,累得半死,甚至什么感觉也没有;有人在“里面”玩得非常开心,顺其自然,放胆嬉戏,随心所欲地狂歌乱舞,出来之后还添油加醋,自编自演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
艺术就如同这“魔幻厂”,画家就是进入这“魔幻场”尽情发挥,出来之后向世人讲述这离奇故事的人。画家周韶华先生曾给讲过一个寓言:有一个神仙与一个妖怪在天上打仗,两个法力、道行都相差无几,一时间打得天昏地暗。相持地打一阵之后,神仙就窜到地上踩地气,返到天上又变得精神抖擞,故而屡占上风;妖怪吃紧,奋力抵抗。如此反复多次,妖怪就发现了神仙这一套把戏,于是穷追猛打,逼得神仙没有机会去踩地气,最后妖怪大获全胜„„故事讲完,周老对我狡猾地一笑,说:‘神仙’就是画家,‘地气’就是中国画的传统。”至于妖怪代表什么,大家自可猜测。
常有学生问我:什么是中国画传统?中国画创作的规律是什么?我虽然在中国画山水领域“玩”了几十年,在艺术探索创作中一路走来,体验了太多的苦与乐,得到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却也很难用只言片语明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答案会有差别。石涛有“无法而法,乃为至法”之说,这一精辟论述一语道破山水画创作的“天机”。初学者首先是从无法开始的。无法而无知,无知而无法是真正的无法,这是初学者还没有进入艺术创作的第一个层面。有法是从无法进入有法度的层面,有法有矩,守规矩约束,因而不自由、不自在,这是进入创作的第二个层面。“无法而法”是已知法而不拘于法,有法而不拘泥于法,“我自为我,自有我在”,“变化”乃是至“法”的核心,这是进入创作的第三个层面。这一层面是一个质的变化,艺术的原创点是以有法有矩但又不拘于法的创造,并非是无教化的胡涂乱抹。不拘法、不循法是针对太拘法、太泥古不化的反叛,这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过,“有人是生来天才,有人是学习天才,有人的天才是别人强加的。”
古往今来,每个时代都有精英人才辈出。在中国画坛,山水画艺术之所以千年不衰正是历代大师贡献自己智慧、才情,推陈出新的结果。大师中确有天性聪慧、学养禀赋超群者,但这样的天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大师是靠后天的学养补气,通过自身的努力修炼而成大器。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切入,才能具备成为名家巨匠所必需的素质?才能达到创作自由自在的境界呢?
一、画品如人品,画画先学做人
画家要在人品、性格上锤炼、培养自己,这是艺术创作之首。我们常说,“画品如人品”,人品的高下直接影响画作的品格。而好的人品源于深厚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强调做人要做坦荡君子,学养要有全方位的儒雅追求。翻开中国绘画史,大凡在中国山水画领域中的集大成者,不但有高深的艺术造诣,而且其人品、学养也都极高。“人无品、则画无品;人不正,则画必邪。”这是古人品评画家的标准。我强调今人向古人学习,不仅要学习古人的画技,更要学习延续千百年来民族精神中弘扬的追求高境界,胸怀坦荡的君子风范。艺术创造是主观精神的活动,性格、性情是影响山水精神风貌的另一重要主体因素。开放、豁达,坚定向上的精神气质是必不可少的。“放”,如天马行空,要放任自己的思维,在偏执和狂想中追寻梦的境界;“收”,如老僧坐禅,清静朴素、含蓄内美。要始终在粗犷和精妙中练就自我的性格,在真实与狂想中寻找和搭建自身艺术的原创点。“功夫在画外”,无论是七分天赋三分修炼,还是三分天赋七分修炼,到头来都有可能成就大业。能否成就事业,要经过艺术家们锤炼和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最终要用品节、胸襟,打造具有高尚精神、超逸情怀的优秀山水作品。故此,学画先学做人。
二、师古人之迹,更要师古人之心
临摹传统是学习山水画的必由之路,也是总结前人经验、寻找自我风格的简捷之路。临摹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人是直面原作临摹,有人是先读作品,弄清原作的画法画理之后背临或变临;有的是全幅临,有的是局部临,这些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而定,并无一定之要求。但我强调,在我们临摹古人作品之前,先要认真阅读、研究临摹品。揣摩作者的立意创景,弄清作品的构图章法。在规矩法度中得其意、忠其形、传其神。另外,在临摹古人作品时,还应同步阅读和研究一些古人的画论画理,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提高临摹的质量。临摹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学习过程。石涛有言:“师古人之迹,不师古人之心,不能出一头地也,冤哉。”因此,在临摹中学古人的笔墨固然重要,但决不忽略学古人的思想。我认为,临摹前人作品的目的决不是为了将来因袭前人,而是为了研究、了解前人之后,避开
前人。脱胎换骨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之源,先入后出是艺术家成就大业的必经之路。李可染先生曾提出:“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这一进一出正是研习传统和跳出传统的关键。有些人未进就急于出,缺乏底蕴和根基;有些人进了却一辈子都出不来。临摹是“进”的初始过程,就此固步自封,将是可悲的。这也是我多年来在艺术创作中始终游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体会。
三、写山川灵性,为自然传神
画山水,一定要饱览自然景观中的真山真水。北方山水雄伟,多奇峰峭壁、荒漠黄沙;南方山水秀丽,多烟霞云雾,飞瀑流泉。如安徽的黄山,山奇、树奇,云更奇,千变万化,不是亲眼看过,凭空臆造是表达不出自然境界的神奇。故多游历、多体察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与真山真水对话,感悟真山真水的灵性,就能寻找到表现外貌、气息和神韵的各种技法。石鲁先生强调:“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眼中有山,心中自然会有山。情景交融,物我两化,面对自然景观中的各种变化,一摇笔管,心领神会,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皴法就会自然跑到你的手腕下。古人观景采用以大观小的方法。先进入山中游玩,寻找山的来龙去脉,然后“搜尽奇峰打草稿”,以腹稿的方式得其意、写其形、传其神。今天人们外出写生,多受西洋自然写真的影响。西洋风景写生是写实写貌,多以表现自然实景之美为目的,貌可学而至。真正的国画家面对大自然写景,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自然景观中的客观物象只是他写生摄取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写生融入画家的感情、修养,才能达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提炼。所以,中国画山水写生重貌,更重心源、重精神,追求“法备气至为上”,“法”是技法,“气”是自然山水之灵魂,即所谓“造化如画”“画夺造化”,精神与自然对话,感悟鬼斧神工般的自然之象,写出云山雾谷的自然灵性,描绘山水的神韵神魂,为山水传神,这是中国山水画家与西洋风景画家在写生追求中的根本不同。
四、读书养性,观画养眼
读书养性,观画养眼是提升自身的艺术品格,摆脱尘俗之气的最佳良药。开始应广读博览与艺术有关的、感兴趣的美学、文学类等古典名著,然后由博返约,有选择地研究一些与专业有关的画论,如《石涛话语录》就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就天天读、反复读诵。有些章节甚至可以背诵,直到完全弄懂。石涛是我真正的老师,他教会我如何进行山水画创作。所以,在广博的同时,不可忽视要对一些经典之作精读细嚼。提升自身绘化品格的另一途径是“多观画、多读画”。特别是观摩古代书画展览。直面古代名家、大师的原作,那将是非常快意的事。在研究传统的同时,还要了解当代的艺术发展状况,这也是寻求自身艺术发展方向的重要环节。当代有些画家的作品,只追求参展的表面效果,远看气势吓人,近看则没有更深的内涵,眼光一扫而过,留不下什么印象。但是有些实力派画家的作品,有风格、有内涵,值得去研究、去品读。总之,多读画是总结前人、同时代人,研究历代山水画发展流派演变及名家大师的风格特点,从而不断反省自身艺术的好方法。
五、画自我,求个性
画家的天职应该是创造,是创造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作品。石涛说,“古人未出法之前,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出法之后,更不容今人出古法。”石涛在此强调的“不容今人出古法”“我自为我,自有我在”,反映出艺术魅力在于追求个性差异的真谛。所谓画家的个性就是体现在画家作品中自有的独特气息、面貌。包含有或独特的思维和美学品位;或独特的绘画语言;或独特的造型、运笔,立意创景和构图章法。这种独特面貌的形成是画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在把握中国画共性的基础上,把对传统文脉中的精华吸取,转换成画家个人的根基底蕴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一个艰苦的艺术探索过程。我强调今人要走出书斋,去感悟大自然中鲜活的东西,不要用古人的眼光和传统的皴法套生活,更不要照相似地重复生活。要尽可能做到“不重复古人,不重复今人,不重复生活,
思考与练习:
创作,这个阶段是对学生的山水画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自然的感受和理解,以传统的,当代的笔墨表现手法为借鉴,在写生的基础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进一步加强构思、造景、构图、画面效果设计和驾驭笔墨的能力。
在此阶段教师在授课中重点应加强学生在欣赏能力,创意性,审美感方面的引导,同时应以充分的示范和辅导,使学生减少盲目性。
通创意性习作练习,学生应当在创作阶段,开始涉及有一定大尺寸的创作,对于山水画内容有深度的作品,以及画面的结构组合,水墨及设色技法、制作效果有较好的体会,在山水画的创作中能够进一步丰富山水画的表现语言。画出具有一定意味及表现力的山水画作品。
1、整理山水画写生作品4张尺寸四尺三开左右
2、创作尺寸:四尺整纸两张或六尺整纸1张)
(一)优秀(很好)
能正确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能独立、顺利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会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掌握所学的各项实验技能,能创作出较为优秀的山水画临摹作品,有一定创造精神和能力;有良好的实验工作作风和习惯。
(二)良好(较好)
能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认真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能掌握所学实验技能的绝大部分,对难点较大的操作完成有困难;能独立进行完成且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山水画临摹作品;有较好的实验习惯和工作作风。
(三)中等(一般)
能粗浅理解实验目的要求,能认真努力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但技巧较差。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一些较容易的问题,掌握实验技能的大部分;有30%掌握得不好。能一般完成各项任务;处理问题缺乏条理,但工作作风较好;能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努力。
(四)及格(较差)
只能机械地了解实验内容,能一般性地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操作,能完成60%所学的实验技能,有些虽作但不准确;遇到问题常常缺乏解决的办法,在别人启发下能作些简单处理,但效果不理想,工作中有小的习惯性毛病;但能按规定完成作业,能认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五)不及格(很差)
旷课较多;或不按规定完成作业;或以他人的作品冒充自己的作品;或只是盲目地操作,只掌握50%的所学实验技能。有些实验虽能作,但效果不好,操作不正确,工作忙乱无条理,一般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但常有小的错误。实遇到问题时说不明原因,在教师指导下也较难完成各项实验作业。
参考资料:
传统及近现代山水画作品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龙大道二段1819号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网站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