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数据...
《工笔人物画1》实验教学讲义
时间:2016-01-06 10:10:41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查看:177

课程类型:专业实验课

适用对象:绘画专业(中国画)

 

实验一  工笔人物画鉴赏实验

研究性实验   16学时)

1、   目的要求:

    通过对传统与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观摩、欣赏、分析等训练,认识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审美特征,掌握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规律及表现程式。

实验内容:

   工笔人物画的鉴赏学习和分析,掌握了解各时期、各地域不同的绘画风格和画家,以及社会背景等。能够从不同角度对经典优秀工笔人物画艺术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3、主要仪器设备

   投影仪、拷贝台、高仿真中国画作品、绘画用展墙、相机、画架、打印机、宣纸、、扫描仪、画桌等

    4、讲义内容:

    ①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因画法样式上的区别分为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工笔人物是以人物活动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是中国里直接反映现实的画科。工笔人物画又有淡彩、重彩之分。因题材类别的不同分为人物,道释,风俗,仕女和写真。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卷,唐代阎立本的《职贡图》、《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等。

②工笔人物画赏析要略

    人物画的产生早于其他中国画科。在周代即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现实或神话中人物故事和人物活动为题材的作品大量涌现。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是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进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 。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彩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样式。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宋与金的斗争,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自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梁楷的泼墨、简笔写意人物画,标志着写意人物画肇兴,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仕女画、高士画大量出现工笔人物画受到一定的影响。之后到明末的陈洪绶、清末的任颐创作了不少工笔人物画的优秀作品。下面从欣赏工笔人物画的几个要点来分别阐述。

1.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特征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神“君形”,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叙事性的作品在采取横幅或长卷构图中,尤善于以环境景物或室内陈设划分空间,采用主体人物重复出现的方法,把发生在时间过程中的事件一一铺叙,突破了统一时空的局限。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因为在工笔设色、白描中,较重视笔法的统领作用,由此创造了十八描。笔法或描法一方面服从于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另方面也要传达作者的感情,同时还用以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另一方面,在色彩使用与诗书画印的结合上 ,人物画具有一般中国画的特色。

2. 工笔人物画造型的特点

    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虽然工整严谨,但人物的形态却是既尊重客观的相对真实性,又强调主观意志。它利用线作为人物造型的基本骨架,不仅巧妙地解决了艺术创造与客观物象形态的对立关系,而且利用线的变化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具有了很强的艺术可赏性,并在此基础上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具有了两种基本形态。

其一为人物造型的外在形态与客观对象相对接近,强调形成在相对写实的基础上传情达意,力求塑造出的人物形态与客观对象、画家心境达到情感合一。利用严谨工整的造型,相对客观地表现人物形貌,于平和典雅中自然地表达出精神意蕴,使客观与主观、外在美与内在美融而为一,成为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如造型相对写实的工笔人物画即属此类。

其二为强调主观体悟,以独抒灵性为主旨,对人物造型进行大胆夸张、概括、提炼,形随意至,以神写形。形的外在表象虽然与客观对象的外型相去较远,但却于稚拙、天真中表达出一种造型的特有韵致。如造型夸张变形的工笔人物画即属此类。

以上两种工笔人物画造型的基本形态,虽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有见仁见智的不同,但外型单纯、内涵丰富却是工笔人物画造型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的造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而单纯化的工笔人物造型,由于舍弃了繁复的变化使作者的主观意向更加宜于与造型目的有机衔接,也更易于表现作者的艺术追求。工笔人物造型的单纯化主要是指外型与以线概括后的内在艺术表现而言,并不排除细节的刻画,而且也正是由于细节刻画所产生的丰富而微妙的变化,才使工笔人物画的造型于简中寓丰富,既概括简练又十分耐看,造型特征也愈加典型。

3. 工笔人物画的形式特征

  工笔人物画的形式特征首先体现在线与色的结合上。线在色取胜的工笔人物画中具有骨架的作用。线在工笔人物画中,不仅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合而为一的意象性,明确肯定地概括表现了人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形体质感,并且具有强化内在神态特征的功能。同时,线的使用又寄托了画家的情愫,展现了画家的个性与艺术修养,使意与形汇,情与物融,当线所体现出的这种独立审美价值与色彩而为一时,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功能,而且构成了工笔人物画独特的形式特征。

4. 工笔人物画用笔和用墨特点

   工笔人物画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谓“三矾九染”就是描述的工笔技法。工笔人物技法中用笔较为重要,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对于线条的审美要求,线条的表现要具有力量感,线条要具有精神性,润泽饱满。工笔人物用笔从笔锋特征可分为中锋、侧锋、逆锋。中锋用笔是指笔锋即笔尖从线条的中间划过,笔杆要基本垂直于纸面;笔杆倾斜笔锋于线条一边运动是侧锋;运笔从下而上逆势而行就是逆锋。用笔在具体的一笔中又包含了起笔、行笔、收笔三部分。在用笔时,要屏住呼吸,气息通过身体、肩部、肘、腕、手贯注与笔尖中,这样用笔才会有力,线条才能具有表现力,才能够充分自由的表现线条的起伏变化。在运笔过程中,气息要平稳,用笔速度不能过快或者过慢。

用墨:中国画自古以来就一直强调笔墨的运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在工笔人物画的写生与创作过程中,墨线的表现是基础,墨的使用要适当,墨色太浅,容易被颜色覆盖,墨色太深,色彩与墨线无法结合,使画面变得生硬,墨色的表现要根据皮肤、须发、服饰来进行浓、淡、干、湿的表现。

5.工笔人物画的设色

    工笔重彩画法是一种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性。设色遵循重墨重颜色,淡墨淡色原则使线条与色彩相契合。设色顺序有先石色后水色的步骤,设色方法又分为,平涂、分染、统染(罩染)、提染、托染等。在钩填法中色彩按照线条分割的块面直接平涂,分染则是刻画细节时的主要表现手法,又分为高染和低染。统染(罩染)是在分染的基础上统一染一个色彩其目的是统一画面,或做大面积色块安排。提染是局部提醒和强调一些细节时局部的增加色彩对比。托染是从画面的背面施色来使色彩显得厚重的方法。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仕女面部的着色法有近似京剧人物化妆的方法,称为三白法,即额鼻和下颚三部分晕白粉。

  6.工笔人物画的题款及印章

传统工笔人物画中一般题款较少与写意山水、写意花鸟有一定的区别。

作业:学生完成一份1500字左右的人物画鉴赏实验报告。

 

  实验二    工笔人物画临摹实验

(综合性实验   64学时)

    1. 目的要求

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工笔人物画各种不同的工笔人物画技法和意境的营造,体验古人运笔、用墨、用色过程,独立完成一到二幅用宣纸、毛笔、中国画颜料、墨汁临摹的完整性作品。

    2.实验内容

    评讲前期本课程学生的作品,找出学生对材料和技法掌握运用的程度;分析与教学有关的工笔人物画作品,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通过实践并找出可借鉴的手法、技巧。

    3.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投影仪、拷贝台、高仿真中国画作品、绘画用展墙、相机、画架、打印机、宣纸、笔洗、颜料、扫描仪画桌等。

    4. 讲义内容:

①临摹的重要性:

    通过临摹来学习传统再进行创作,是历来学习中国画必不可少的途径。即使是在当今中西艺术日益交融的时代,古人的作品依然是启发创作灵感,探索艺术规律的源泉之一。工笔人物画的教学,大体说来分为三个阶段,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因此作为工笔人物画三位一体教学原则中的临摹课,在工笔人物画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学习工笔人物画,临摹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也是工笔人物画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古人在总结中国画的学习步骤时说:“先以古人为师,再以造物为师,最终当以心为师。”(董其昌)就是说学画,首先要学习前人的传统和方法,掌握形式,然后再向大自然学习,最后将两者综合起来表达自己,这是古人学习方法的经验总结。“初学于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灯”,这些论述都是经验之谈。中国画的绘画形式和这种形式的语言核心——笔墨,是在中国画独特的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下所产生的,经过长时间的一代又一代绘画艺术家的不断继承、完善、发展、创造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有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要学会这个形式,就必须掌握表现这种形式的语言。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在现实中的表现物象身上是看不见的,是一种抽象的绘画语言。所以要掌握这种笔墨语言,必须首先向前人学习。在掌握了这个特殊的语言基础上,才有可能进入这个领域,而在这个领域的造诣,所能取得成就的高低,取决于对这种语言的把握程度,而学习这种语言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临摹。这就是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这一画种的一科和其他画种不同的地方。

②临摹的顺序和方法:

在临摹伊始,要选择一些历代大师的作品作为临摹的对象,目的是建立一个高品位的起点,眼界高,认知着落点的层次就高,也少走弯路。如果所选择的临本格调不高,起步不高,将会终身受累。古语中有“法乎其上,仅得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的道理,所以一定要选择好的临本。在工笔人物画临摹过程中临摹范本一般从唐、宋、五代时期古典风格以线型为主的范画或者永乐宫壁画中选择。有了好的临本,还得有正确的临摹方法,首先临摹之前要读画,“读”是研读、解读、分析的读。要对所临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了解临本的笔墨特点,方法步骤,作品整体气韵等,即使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也要善于学习,因为每一个名家,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所以一定必须要有辨别好坏的能力,看出哪些是它的好处,哪些是它的不足之处。要选取其可以吸收的东西尽量吸收过来,加以消化。

工笔人物画法是一种造型工整细致,色彩浓艳而略带装饰性的画法,如晚唐周的簪花仕女图即为典型的作品画工笔人物重彩法适宜使用熟纸或绢,通常可分成六个步骤:

(一)起稿:先用铅笔或炭笔在稿纸上将人物造型以及细节纹饰等画的尽量精确,修改完美后将画纸蒙在上面用毛笔过稿。

(二)勾线:勾线有两种方法,一种称为勾勒法,就是先根据所临对象的线条墨色深浅安排墨线的深浅。第二种是复勾法,着色后根据需要用较重墨或颜色把主要线条较醒目的部分重复勾勒一次。

(三)分染及底色:为了表现面部和衣褶的凹凸起伏变化,运用低染和高染法相应的处理细节。底色部分考虑使用旧色处理根据背景与人物的整体关系适当渲染。

(四)开脸及手部处理:传统仕女的着色法近似京剧人物的化装,称为三白法,即额鼻和下颚三部分晕白粉眼眶和面颊用色比较夸张,多用洋红朱膘藤黄,调少许白粉男子的脸用赭石朱膘和藤黄,加少许白粉。手部同面部色调一致表现出肤色效果。

(五)罩色:在渲染和着色之后,为了使色调统一或补救某些不协调的部份,做统一的大面积色彩协调。

(六)提色:在最后完成之前对重点部份再作加工,如眼睛口角或鼻等,使其更为突出画仕女面部在三白的部份再加白粉,有时可从纸的背后托染白粉,以加强面部的粉的粉白效果。

思考与练习:

1.  独立完成2幅优秀传统工笔人物画作品的临摹和学习。

2..思考如何理解传统工笔人物画与现实中人物的关系?

3.思考临摹技巧学习的重要性?

4.思考工笔人物画临摹的目的?

 

(一)优秀(很好)

    能正确理解实验的目的要求,能独立、顺利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会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能掌握所学的各项实验技能,能创作出较为优秀的山水画临摹作品,有一定创造精神和能力;有良好的实验工作作风和习惯。

   (二)良好(较好)

    能理解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能认真而正确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能掌握所学实验技能的绝大部分,对难点较大的操作完成有困难;能独立进行完成且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的山水画临摹作品;有较好的实验习惯和工作作风。

   (三)中等(一般)

    能粗浅理解实验目的要求,能认真努力进行各项实验操作,但技巧较差。能分析和处理实验中一些较容易的问题,掌握实验技能的大部分;有30%掌握得不好。能一般完成各项任务;处理问题缺乏条理,但工作作风较好;能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努力。

   (四)及格(较差)

    只能机械地了解实验内容,能一般性地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操作,能完成60%所学的实验技能,有些虽作但不准确;遇到问题常常缺乏解决的办法,在别人启发下能作些简单处理,但效果不理想,工作中有小的习惯性毛病;但能按规定完成作业,能认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五)不及格(很差)

    旷课较多;或不按规定完成作业;或以他人的作品冒充自己的作品;或只是盲目地操作,只掌握50%的所学实验技能。有些实验虽能作,但效果不好,操作不正确,工作忙乱无条理,一般能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但常有小的错误。实遇到问题时说不明原因,在教师指导下也较难完成各项实验作业。

 

参考资料:

历代工笔人物画作品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