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类型:实验课
适用对象:绘画专业学生
第一章 教学目的和意义
中国版画有上千年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版画经历了由复制到创作两个阶段,在我国民国以前的版画是古代版画,20世纪30年代之后的版画称之为现代版画。古代版画又称复制版画,现代版画则是创作版画。古代复制版画和现代的创作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作为艺术的功能性也有质的区别。最初的水印版画由画工画稿,技工刻印而成。每一步骤都有严格的分工,画、刻、印是分工的,画家被尊称为画师,刻工和印工就不被重视了。画师是依样画稿,而非创作。古代的复制水印版画,印刷用材料以及装裱方式都与原作相同,这种水印版画的复制性特别强,几乎酷似原作,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现在我国的荣宝斋、朵云轩等出版单位,仍然用此方法复制古今国画。为了适应中国画的笔墨语言等特点,荣宝斋、朵云轩都进行了长期的技术探索,将复制水印版画的技巧运用到极致并将其发展成为一门综合了绘画、雕刻、印刷的再创造艺术。然而,千万不能小看水印版画这门工艺,因为,每幅作品的诞生,都凝聚了艺术家艰辛的劳动和智慧。
第二章 水印木刻的材料工具
一、版材
适合水印木刻的版材有:梨木、枣木、黄杨木、椴木、白杨木、白果木等,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吸水性和硬度。在选用版材时要根据不同的画面需要来选取,如果用来粘贴肌理的板材不用太严格,只要木质紧密就可使用,板面也无需太光滑,三层、五层板均可。用来刻制的板材挑选优质的。
梨木、杜木是水印木刻的传统版材,吸水性适中,木质细密,软硬均匀,刻制的线条平滑光洁不容易分岔;黄杨木,吸水性差,但质地坚硬,纤维紧密,适合于刻制精细的线条,而不适合大面积色块的印制;白杨木、白果木、椴木、桦木,吸水性强,木质松软,纤维较细,适合印制含水量较多的色块有晕化的效果。水曲柳制的多合板,木纹变化多,在水印版画中能取得拓印的特殊艺术效果。
现在市场上原木的板材很难寻找而且价格昂贵,较多使用的是五层以上的白杨木、椴木、桦木胶合板,其吸水性强,适合表现水墨淋漓的效果和大面积色块的印制。画面需要精细的线条时也可以选用梨木胶合板。由于胶合板遇水容易变形,每次印完后都要把印版洗干净晾干,比较大的印版晾干后需要平放再用重物压住以防变形。晾干印版时注意阴干最好,不要在太阳下暴晒印版。
二、纸张
水印木刻多选用吸水性好并且墨色稳定的安徽浕县宣纸。印制时常用的宣纸有棉连、特净皮、二层夹宣、单宣等。夹宣适合印制晕化效果不强,画面细腻细节丰富的效果,单宣适合印制水墨淋漓,晕化效果很强的画面。其他可以选用的纸张还有工业过滤纸和医用过滤纸,目前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工业过滤纸规格为95cm*95cm,纸质较厚但有点带亚黄色;医用过滤纸规格为60cm*60cm,色泽较白但纸质很薄。这种机制纸的酸性高,稳定性和耐久性差并且色彩容易发灰,而且纸张有规格限定,对画面的尺寸规格有限制。国外有专业的版画用纸,稳定性强,但是价格昂贵并且在国内不易购买。
在制作一些特殊效果的画面时,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制作纸张。
(一)工具材料
1.容器:塑料槽二到四个。用来浸泡纸浆。
2.晒板:十个左右。
3.宣纸:不同种类,质地,颜色的。
(二)制作方法
1.将各种不同的宣纸浸泡在塑料槽里。为了让宣纸能够更好的融合在一起,浸泡之前要把宣纸撕成小碎块。在浸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一些植物纤维和其他稳定性强并且能够附着的材料。
2.纸浆浸泡好后,将纸浆均匀的铺在晒板上面。有条件的话可以用铁丝纱网制作一个压板,一方面可以把制作的纸张压平整,另一方面,利用纱网的纹路制作出带有网格纹路的纸张。
纸张的厚薄,纹路都可以根据制作者不同的需要来调整。在这个环节,制作者要勇于尝试,类似于科学家一样,不断地试验,试验,再试验,才可以制作出特殊的,能够更好表现画面的纸张。
3.待纸张完全干透即可使用。将纸张从晒板上取下时要注意纸张和晒板之间的粘连性,可用铲刀从一边铲开再小心取走。整个过程都要注意保护纸张的纸面完整无破损,四边毛躁有缺口则不影响使用。
三、颜料
中国画颜料,水彩,水粉等水性颜料都可以用来印制水印木刻。如果需要特殊效果也可以采用动画专业使用的透明水色。透明水色可以用来印制非常艳丽鲜艳的效果,但透明水色的性能不是很稳定,画面存放时间过长容易变色。初学者最好选用中国画颜料或水粉颜料,它们稳定性能强,易于使用。透明水色颜色过于艳丽,画面色调把握不好容易使作品产生艳俗的反效果。中国画颜料,水彩颜料之中有覆盖性颜料和非覆盖性颜料之分,在选择颜料时可以根据颜料的特性和画面的需要来进行选择。中国画颜料容易渗化开,适合表现水墨淋漓的效果;水粉颜料有一定的覆盖性,给人以厚重,质朴的感觉。在画面中可混合使用各种特性的颜料,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刻刀
刻水印版画以圆口刀、、三角刀、方口刀、平口刀、斜口刀为宜。方口刀和平口刀可用来铲大面积剔除部分。斜口刀可用来切断木质纤维,斜口刀的刀头要尖而锐利,宜备斜角不同的刀各一把。还可准备一把刻制线条的拳刀(图44)。
五、印刷工具
(一)上色工具
水印木刻的上色工具是毛笔和刷子。选择上色工具同样要根据不同的画面效果来选取,印制含水量多的色块,用毛笔、底纹笔、水粉笔;印制含水量少的色块,则用油画笔、狼毫、棕刷、猪毛刷。
印制水印木刻要准备若干支不同型号,种类的笔刷。同一幅画面的背景,主体物含水量不一,色料的浓度也有差异,笔刷数量多的话使用起来较方便。(图45)
(二) 砑印工具
水印木刻印刷不需要重力磨压,砑印工具用棕擦和马莲。
1. 棕擦:棕擦是用棕树皮扎制的耙子。准备一块长15厘米、宽7厘米、厚5厘米的木方,用六七层棕树皮叠成板状,两头卷起,绑扎在木方上即可使用。
2. 马莲:马莲是日本人的砑印工具。
制作方法如下:
准备两块直径为10厘米的圆形厚纸板,毛竹笋壳若干,竹笋皮搓成的细绳(也可以用细麻绳替代)。先将细绳盘成和纸板大小一致的圆盘,夹在两块纸板中间固定好,再用毛竹笋壳包起来(毛竹笋壳使用之前先用温热水浸泡一晚,晾干待用),上方用细绳扎一个把手就完成了(图46——图54)。
以上是比较传统的砑印工具。现在也有少数简易制作的砑印工具。准备一块长12厘米、宽8厘米、厚5厘米的泡沫,用粗糙的麻布或牛仔布包裹起来就可以使用了。砑印工具的大小可以根据个人的使用习惯有所调整。
(三)调色器皿
白色小碗、白色瓷碟数只,水盅一个。先用小碗调好所需颜色,用时取出放在瓷碟里,加水调整到所需浓度,再用来印制。
(四)喷雾器
喷雾器用于湿纸和中途加湿。水印木刻在整个印制的过程当中,画面一定要保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工作室最好也保持湿润。条件好的工作室四周的墙壁上铺有毛毡或有吸水性的墙纸,印刷时把墙面喷湿可以保持整个环境的湿润。还可以放置加湿器,使空气的湿度也增加。如果是普通的工作室,在印刷时就要不间断的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以保持湿度。
(五)其他用具
宣纸、报纸:用于印刷时吸水。印刷时在印纸表面覆盖一层宣纸或报纸,有助于把画面多余的水分吸走,不会导致画面水分过多,边缘不清晰。
镇纸:可用磨刀石或大理石块作镇纸。使用时可用宣纸或棉布将石块包裹起来,避免石块损伤画面。
塑料薄膜: 准备三张,一张用来包裹闷湿的印纸,一张用来印画时覆盖在印纸上面保护印纸,还有一张则用来包裹打湿的印版(具体的用途在后面章节中有所阐述)。
第三章 水印版画的制作过程
一、水印木刻的画稿
要完成一幅好的水印木刻作品首先要有一幅完善的画稿设计,画稿设计时应该根据预想的成品效果所表现出的水分干湿、墨色浓淡、主背景的虚实关系等特点在画稿上设想好,根据设想完成一张小画稿。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用色、用墨上面作多种尝试,从中挑选出自己最满意的画稿进行放大。画稿放大后,根据水印木刻的特性和特点着手解决板材、分版、套版的程序、色彩的配置等一系列水印木刻制作中的技术性问题。
在画稿的过程中,构图的表现形式非常重要,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够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意境。一旦确定了构图的表现形式便需要进一步推敲、补充、加强构图形式的结构,使之更为完整饱满。水印作品构图中的结构,是形、色、刀味、木味、韵味等形式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不同的结构让构图形式产生各式各样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足以吸引每一位受众。
画稿的过程要用水印版画的语言方式去思考问题,观察客观物象。对画稿要全面整体把握,肌理的运用也要事先考虑好。那些地方使用何种肌理,如果使用木纹版的话,要考虑好木纹版的方向,是横纹版、竖纹版、还是斜纹版。
对于初学者,画稿要有高度概括力和表现力,以较少的版、较单纯的颜色表现出丰富的内容,画幅也不易过大,画幅大画面水分不易把握。
二、水印木刻的制版
水印木刻制版和其它木刻有所区别,首先要用木砂纸打磨板子,使木板表面平整光滑,以便刻制和拓印(图55)。用木砂纸打磨时,应将木砂纸包在方形小木块上或者使用砂纸器,平贴在木板上顺着木纹磨擦,直到平整为止。如用作副版,质地不一定十分光滑,稍有粗糙木纹痕迹的,反而能够产生各种有趣味的偶然性,印出水印版画的“木味”。
水印木刻和油印套色木刻一样有独版和多版之分。独版水印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在作水印基本上都采用多版套色。
(一)独版水印木刻
独版水印木刻原理和独版油印套色木刻一样。先将画稿拷贝到印版上,画面如果有白色部分,把它刻去,就开始印第一版色。印毕,把第一版色刻去开始印第二版色,以次类推。主要考虑画面颜色之间的层次关系,干湿关系。先印背景,再印主体物。独版水印版画每印完一版等待第二版印刷,这个时间流程比较慢,要保持印纸湿润比较困难,可以采取多次干湿印法(在水印版画的印刷章节有所阐述)。独版水印每一版都必须考虑清楚,刻错很难弥补。
(二)多版水印木刻
多版水印木刻的分版远比油印套色木刻要复杂的多。水印木刻和油印套色木刻的上色方式不同,水印木刻需一次性连续套印完成。在分版时更多考虑的是套版之间形成的层次关系。有时一块套版上可以上多个颜色或作几种不同的肌理(颜色或肌理之间的距离要比较远,不会相互影响),以减少套版的数量,但这要根据画面的结构层次来决定,不能图方便把结构层次打乱。分版时要注意色彩对比太强烈的几个色块要分不同的版;特别深的颜色和浅色要分版(除开印制深浅过度自然的渐变色);有重叠关系的肌理之间或干印和湿印之间要分版。多版水印木刻一般需要一块主版和多块副版,分版的方法如下:
把画稿翻描在一块板上,刻成后即为主板,再以此版为依据,借拷贝纸的透明,用笔把主版上的物象描画在纸上。然后以这张有主版套色区域位置的拷贝纸为准,垫上复写纸,复写到第二块板上,即为副版。根据画面需要,主、副版不够套用,可视具体情况增加第三、第四块刻版,用以增加画面物象形色的层次感或加强空间的叠加关系。如碰到某处刻坏,可以增加一块刻版弥补,对齐在原部分套印上去。
水印版画的分版相当于一次再创作,同一张画稿,分版的方式不同,印刷的方式就不同,那么出来的作品效果也不同。上述只是分版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版是一门艺术,这其中需要艺术家的创造性、灵动性,切不可按规律办事,形成一个套路,每个人都往里头钻,最后出来的都是一个人。
三、水印木刻的翻版稿
在拷贝纸上用单线勾画出轮廓与结构部位的画稿,再将此画稿反过来覆在已处理好的板面上,也可以用香蕉水把复印好的稿子直接拓到板子上。为了使副版和主版画稿保持一致,画稿拷贝到主版上,先将主版线条刻出,刷上墨汁将物象托到副版上,这样几块版的误差就很小。另外,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把画稿描画到板面上,在刻制前,均需在板上刷一遍浅色的颜色,使得刻制时刻去的或留在板上的部分造型明确,刀痕清晰,有助于作者更好地运刀(图56)。
四、水印木刻的刻制
水印木刻使用笔刷上色,在不同面积的区域使用不同规格的笔刷,所以在刻制时只需要把色块边缘刻出一圈1——2厘米的隔离带便于上色就可以了。刻的边缘尽量挖刻深一点,以免润湿的印纸沾染凹槽内的颜色破坏画面。为了印出晕化,过度自然的色块,有些部位只是标出界线并不雕刻,所以水印木刻又有“刻而不印,印而不刻”的说法。用刀在木板上刻制,不论何种刀,都可以刻出许多不同形状的点、线、面。几刀连刻还可以产生不同的刀痕。运刀的基本方法不外乎是利用刀刃的正锋、侧锋在木板上进行推刻、挑刻、颤刻、摇刻、晕刻、刮刻、铲刻、单刀刻等等。
推刻——这是刻制物象的主要刀法,用圆口刀、三角刀、方口刀平稳均匀地按一定角度向前推着刻,可造成整齐的阳或阴的线、块、面(图57) 。
挑刻——用圆口刀、三角刀、方口刀短促着版,刀入版表层即向上挑,可形成大小、长短、宽窄等不同的圆形、三角形、方形的点。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画面语言符号,形成丰富的灰色。如果选用三合板刻制,挑刻时需注意用刀的方向与木纹走向垂直,挑时木质才可自然断落。如果顺木纹挑刻,不易断落(图58)。
颤刻——圆口刀、三角刀、方口刀向前动刀时,前后顿挫用力,时起时落,形成粗细、缺拙的线、面(图59)。
摇刻——用圆口刀、三角刀左右摇动着向前运刀,可刻成两边似锯齿状的曲折效果(图60)。
晕刻——用方口刀、平口刀、斜口刀倾斜刻削版面,时轻时重,运刀过后,便产生类似画笔深浅过渡的效果(图61)。
刮刻——利用刀刃或刀尖在木版上刮出凹陷,轻刮可以刮出柔和的凹痕,用力刮会出现较强烈的刮痕。刮出来的刀触,常有一种含蓄的感觉。也可以用钉子等坚硬物体刮刻,又会有不同的效果(图62)。
铲刻——将刀头略平放,用刀平平地铲过去,就成“铲刻”。铲的面一般都较宽,除方口刀以外,其它的刀铲出来的刀触,边线毛糙,变化较多。由于铲的面宽,用的力也需大一些(图63)。
单刀刻——用斜口刀可进行阴刻或阳刻,用刀时保持一定的斜度(图64)。
双刀刻——斜口刀和平口刀结合使用,先用斜口刀划一条直线,再用平口到推刻,可以得到一边工整一边毛躁的特殊刀痕(图65)。
“阴刻”是指在黑底上刻凹于版面的点、线、面,除此以外的版面仍留在版上;“阳刻”是在白底上刻凸出状的点、线、面,除此以外版面刻掉。运用“阴刻”或“阳刻”的单线条,概括出形体的轮廓,这是我国的传统手法,运用恰当,画面不仅优美有韵律而又富有民族特色。
刀法的运用,关键是在于如何用刀来塑造物象,无论是阴刻、阳刻还是使用何种刀具,采取何种刀法,都要既注意把握对象的形体和特征,又要充分发挥刀触、刀痕的作用,保留原始的刀的意味,增强艺术感染力。在刻画面时刀的偶然性也可注意保留,能够有意想不到地效果。运用刀法,选择刀具种类,画面的语言符号,在一幅作品中不可变化太多而显得杂乱无章。一般来说一幅作品有一种主刀,不超过两种辅刀,画面语言也有主导语言和辅助语言。语言的丰富变化也要在同类中变化,相似而不相同。同时也要防止用刀单调平庸,照稿子描着刻,缺乏灵性、刀味。俗话说“字如其人”用在这里就应该是“刀如其人”,每个人的个性和素养不同,对于刀的理解和把握自然有区别,刻出的刀痕也是千变万化。这是非常珍贵的,有别于他人的天然条件,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保留这种最原始的自我特征。
五、水印木刻的印刷
(一)水印木刻印前准备
水印版画最关键的就是印刷,印刷直接影响作品最后的效果。在印刷之前要做闷纸、湿版、调色等准备。
1、闷纸
水印版画的关键,就是要掌握好水份的变化。无论是印版的水份,还是纸张吸收的水份,都对印刷质量有直接影响。印刷前要先湿纸,先用喷壶均匀地将纸喷湿,使水雾均匀地散布在纸面上。这种方法喷湿的纸不容易湿的均匀,可以采取闷纸的方法。先把报纸均匀喷湿,两张湿报纸中间夹一张印纸,再用塑料薄膜包裹起来,三至四小时左右即可使用(图66)。印纸的湿度以透过纸张能够隐约看到报纸的文字,但又可以轻松拿起纸张,不会拿起时将纸张损坏就可。印纸的湿度也要根据画面需要来决定,如果使用较厚的工业过滤纸同样要湿透。严格的说水印木刻的工作室需要保持湿润,在墙体上铺满毛毡,印制时把毛毡喷湿可以保持空气的潮湿,如果是普通的工作室,就间断的用喷壶向空中喷水增加湿度。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放置加湿器增加湿度。湿纸的程度也要根据天气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炎热或干燥季节则喷得湿一些,如是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大,纸里的水份不易蒸发,最为适宜印制。纸张在受潮后会膨胀,在整个印制过程中,基本上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免套错版。印纸是从四边向中间干燥,在印刷时不断用干净笔刷往四边刷清水可以减缓印纸的干燥速度。
闷好的印纸用塑料薄膜包裹起来,一次闷纸不要闷太多,否则二到三天就会发霉不能使用了。
2、湿版
印刷前要先将印版两面刷水,使印版保有一定的水分,以免干燥的印版吸走色料中的水分,使画面干涩。印版的湿度以湿透但侧面看无水痕反光为宜。湿好的印版用塑料薄膜包起来待用。
3、调色
根据画面的需要,分别用小碗将色料调好,色料的多少要考虑好,一次性调够。色料可以调得稠一些,印刷时再用小碟子取出加入清水调到所需浓度。水彩、中国画颜料、墨汁渗化速度快,可以印刷水墨淋漓的效果。水粉颜料覆盖力强,适合印刷清晰的线条或色块。水印版画设色雅致、含蓄,颜色过于鲜艳会使画面艳俗,可以在色料中适当加入墨色降低火气。印刷时要印制凹下去的肌理效果,可以在色料中适当加入糨糊使色料变稠。
4、对版标记
(1)独版水印版画
对版标记和独版油印套色木刻类似。在印版上面距离画面四角十公分的位置作十字标记,印纸大小比画面四周多十公分,每次铺好印纸先把印版上的标记仔细连接在印纸背面(这个步骤非常重要,初学者经常会忘记在印纸上作标记,这会导致套色错版)。还有一种对版标记是作在印版的正中间,十字标记,一边和画面平行,一边较长延伸到印纸背面。印纸吃水后会朝两边膨胀变大,对版标记在中间不会影响对版的准确性(图67)。
(2)多版水印版画
把几块套版裁成相同的大小,在印刷台上固定一张白色卡纸,做出印版的位置标记,并在距离印版边缘十公分的位置上作十字标记,将印纸裁成大于画面十公分,印刷时将印纸对准十字标记,用镇纸固定好。每次印完一版就掀起印纸,跟换印版,继续印刷,以此类推,直至印刷完成。
做好以上四个步骤后就可以开始印刷。一般情况先印副版后印主版,先印淡色后印深色,先印含水量多的再印含水量少的。如果需要特殊效果也可以先印深色再印浅色,浅色版压深色版一般在印制过程中将湿纸平放在版上,覆盖塑料薄膜,压上镇纸工具,对好标记线(在水印版画中将印纸边对准较长的和画面平行的一条线,然后再将竖线延长标到印纸上的中端,这样即使印纸吃水后变形、胀大,也只能从中间向二连延伸,不会影响套版的准确性)。印制时如果印纸水份过多可以在印纸和塑料薄膜之间夹一张干印纸吸收水份。开始在版上刷色,每块版面上色需要反复多次。如果印制时发现水份过多的渗化,可采用“破墨法”,即马上用干净的毛笔蘸清水在相反的方向落笔,使清水压迫色水回缩。
(二)水印木刻的印刷技法
1、多次干湿印法
多次干湿印法,是八十年代创造的新方法。印刷作品经过多次湿纸、印刷、晾干。再湿纸、印刷再晾干。这样多次湿纸、晾干印刷的印法为多次干湿印法。 多次干湿印法,适用于各种水印纸张的印刷。对于耗时长的独版水印或者套版多、印遍多、印刷画面复杂的版画更为有益。这种印法,降低了水印印刷工作的难度,增强了印刷效果。薄纸水印,印纸喷潮后含水量有限,暴露在空气中印刷,夏季操作半小时至一小时即会失水变干,无法再印。一次湿纸,很难将画面印出所需效果。采用多次干湿印法即可避免这个问题。注意采用多次干湿印法,每次印刷完后要等画面完全干透才能再次湿纸接着印刷,如果印纸未完全干透就接着印刷会导致错版,而且在湿纸时容易将画面未干的颜色化开影响画面效果。使用墨汁时注意不要使用宿墨,宿墨再次湿纸后还是会化开。
2、水印版画的特殊肌理技法
水印版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制版的过程中加入其它的材料,制作肌理效果。 肌理在版画表现中不是刀刻划出来的,而是通过特殊选定的材料如布纹、塑形膏、装饰墙纸、砂子、木屑、纱网、麻绳等表现出来的。肌理在水印版画中的运用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是不可或缺的(图68至图77)。
粘贴肌理 将实物如皮纹纸、纱网、麻布等材料剪成所需的形状粘贴在印版上,根据材料情况局部涂刷防水漆。对于所粘贴的材料要充分了解材料本身印制效果及特性,在这样的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更好的运用材料表现画面。这是一个将客观物象用抽象纹理去表现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艺术家用心体会、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对印制技术娴熟的把握以及驾驭各种材质的本领。在不了解肌理印刷的效果时,不要盲目粘贴到印版上,可以先在小板子上试验一下,看了效果,在作打算。有叠加关系的肌理和肌理之间衔接要紧密,形的把握要准确无误。粘贴第二块肌理时先用拷贝纸将前次肌理的形状拷贝下来,根据拷贝下来的形状剪贴第二块肌理。不同材质肌理的敷色力度不同,可运用这个特点作出丰富多变的层次。肌理也是属于画面表现语言的范畴,换言之,是画面的语言符号。语言符号要有代表性,不可滥用、乱用,在作品中语言符号是艺术家的识别符号,这就需要用心去揣摩、寻找、发现能够代表自己的语言符号。
凹印法 这种方法和铜版画中凹印相近。用较干的色料,可调些浆糊,涂刮到含有凹痕的肌理上,用塑料刮片顺着肌理的纹路将凸面上的颜色刮去,这样颜色就存在凹痕之中,将印纸覆盖其上,用马连或勺子从背面加压力磨擦。压力的大小视纸的含水量来定。木纹的印刷用此种方法,并且水分要少才能清晰的将木纹印制出来。
凸印法 此方法和凹印法相反,一般用油画笔蘸上所需要的颜色,利用笔的扁平面,在需要印制凸痕的肌理上擦,由于笔的扁平面宽,笔里含色含水少,所以只有较少颜色擦到凸纹上,凹处不存颜色。这样就可以印出凸起的细致纹理。
染印法 画面印制好后,如果觉得整个画面色彩关系比较混乱,不够和谐,再把印好的画覆在色版上对齐,在版上刷上起统一基调作用的透明色彩,薄薄罩印若干次,便可纠正不够统一的毛病,使画面和谐有度。这个方法须注意重新把画纸覆到版子上时对版一定要对齐,否则错版就前功尽弃了。
湿印法 将中国画颜色或水彩画颜色根据需要加清水调匀,印纸含水略多,用画笔蘸上颜色,涂在需要印制的纹理上,将印纸覆上,用马连轻轻磨压即可印出所需的纹理。
干印法 色料含水量少(可适量加入糨糊增加粘稠度),在湿印法之后印,可以印出斑驳、呈点状的痕迹。使用干印法在版材上也有讲究,可以选用有粗糙肌理的版材,能够更好的体现斑驳的痕迹。
重叠法 用透明色上版,先印淡色,再在同一部位加深色重叠印上。先印虚些,再在同一部位刷色重叠印实在;亦可在同一位置的版上先印暖色再印冷色或先印冷色再印暖色。这样用薄色重叠压印,多次覆盖,可以得到色彩之间过渡自然,变化巧妙,色泽浑厚整体的效果。
粉印法 粉印法是采用不透明不渗化的水性颜料来印刷。含有粉质的颜料有较强的覆盖能力,可以在重色上覆盖浅色,也可以在水分较多的颜色、淡墨上加印粉质颜料或在黑底、深色底上用粉质颜料反复叠压,得到特殊的肌理效果。粉印需用吸水性强,纸质较厚的纸张,印刷时水分要少。例如黄启明的《秋月观鱼》(图78)就是用的粉印法。在这幅作品中作者采用的是深底粉印,换言之就是先印了重色,再在重色上覆盖浅色。浅色使用的是粉质颜料,在印刷时色料厚薄程度不同,局部有深底透出来,使画面具有厚重感。而郑爽的《白色的罂粟》(图79)则刚好相反,使用的是浅底粉印。更增强了花朵与陶罐的对比,突出了白色花朵;浅底与深色背景烘托出画面的诗意朦胧。
深拓法 原理和古代“拱花”相类似,可以做出凹版浅浮雕效果。在印版上将需要的部分刻去,挖刻深点,把印纸按照画面需要部位局部湿水锤入,使之紧贴凹入的印版,待其干透固定,印纸就会有无色的浅浮雕效果。亦可根据画面需要在作浮雕效果之前,印纸先上有颜色再作浮雕效果。这一方法在铜版画中叫深腐蚀,综合其它技法可做出特殊的画面效果。挖刻时注意刻完再用平口刀把刻痕铲平,这样印出的痕迹会较平整,当然也可故意在挖刻时保留一些小刀痕,使印出来的浅浮雕效果更具特色。如果使用较厚不易破损的纸张,也可以使用铜版机直接压印(压印时机器压力不易过大)。
撒盐法 这是国画常用的方法,印版刷好色料后,在需要的部位撒盐,可以印出色彩斑斓的效果。如同经历了很多风雨的侵蚀,印痕呈不规则的颗粒状,经过多次反复印刷,印痕的层次丰富,有很多偶然性出现。增加了画面的解读性。
以上是水印版画的主要印制方法,要做一副优秀的水印版画作品,需要综合以上技法,将它们灵活的运用到画面中,不能生搬硬套。还要大胆创新,有钻研的精神,研究出其它的新方法。水印版画虽和中国画有很多共同之处,但又不同于以笔墨为表现手段的中国画,它是通过印刷和刻制来体现自己的独特审美情趣的。水印版画的独特审美情趣又包含了刀味、木味、水味 三个方面:
刀味: 木刻讲究刀法,讲究运刀过后残留下来的变化无穷的刀痕,刀痕除了能够准确表现事物的形体、结构,还可以流露出艺术家的独特审美情趣和艺术的表现力。不同的艺术家对于事物的不同理解,所追求的艺术感观不同,在运刀时的着力、顿挫、意念不同,画面表现出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有的粗犷奔放,有的精妙入微,有的明快、果断,体现力之美,有的刀法多变,具韵律、节奏。如濮存周的《张洼村的十月》(图80),作品背景平口刀留下的豪放舒爽的刀痕把前景圆口刀俊秀清新的味道衬托出来,看此画面让人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木味:木味和刀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水印木刻的木味是独有的,艺术家利用木质、木纹等自然属性的特质,通过特殊的技法和刀法变化,体现出自己的创作意图并产生出独特的艺术审美形式和趣味。木纹在水印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常见于各种画面。大自然的纹路,不加任何修饰,但却包含万千中信息,在不同的作品中被赋予不同的寓意。张晓峰的《重叠日记》(图81)利用木纹天然的纹理增加了画面的可读性,使本来空洞的背景产生了丰富的层次。画面后面的木纹和前面的木纹横竖对比,本来平面的画面由了空间感。濮存周的《二月风筝线儿断》(图82)也恰当的利用了木纹,横向的木纹在竖向的画面中穿插,使画面有了流动感。动与静的和谐对比在这里发挥了极好的作用。建筑是静止的,整个画面也给人静宜的感觉,在建筑墙体上加入流动的木纹,好似墙体历经了千百年的风霜,画面不止有了流动感还有了时间的洗礼。在这幅作品中作者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了最好的效果,让作品不止有视觉上的形势美,还有精神内涵的传达。
水味:水印木刻的印刷离不开水,水在这里作为一种媒介,把色彩、刀法、肌理等所有画面的表现因素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水分的多少,怎样运用,都要细心的体会、感受,才能够驾驭它。水在画面中表现出的干湿、浓淡、虚实、强弱变化等效果,需要艺术家和印刷技法相结合,并发挥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使水在画面中的主导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从技术层面上讲,“水味”在水印版画中最为重要,起决定性作用。无论采用何种印刷技法,都与印纸的含水量、印版的含水量、色料的含水量有很大关系。如朱燕的《弄墨香满衣》(图83),画面中充满了“水味”墨色的浓淡变化,过渡的自然晕化所产生的趣味性、偶然性,是其它画种不可比拟的。凌君武《园林印象之三》(图84)画面简洁,但水润饱满,画面充满了高雅、宁静、洁净的格调。做水印版画需要极大的耐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把握画面中的水分。水味是水印版画最独特的审美形式,画面中水味的把握不仅和印制时色料水分多少有关,还和纸的干湿程度、版子的含水量等等有莫大关系。而这些方面不是做两三幅水印版画就能够熟练掌控的。做水印的艺术家更像个科学家,要通过不断的试验,反复尝试,经历数次乃至数十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水是水印版画的灵魂,离开了水,就不能称其为水印版画,正如人需要氧气才能存活一样。水印版画的印制过程是艺术家用水色表达情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现代水印版画和传统水印版画有本质上的区别。传统水印版画画、刻、印三者分工,多是复制版画;而现代水印版画是艺术家一人完成,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各种技法完整的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思想。现代水印版画从技法上传承了传统水印版画的精髓,但更注重偶然性、试验性、独特性。作品以含蓄、典雅、清新的中国式韵味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水印版画的刀味、木味、水味构成了其独特的“印味”,这“印味”不同于黑白木刻、不同于油印套色木刻、更不同于铜版、石版。它包含了水性的控制、肌理效果的特殊印痕、墨色之间的干湿浓淡变化等等各个方面。水印版画印味的综合性很强,在印制过程中要不断试验,熟悉各种材料的性能以及它们不同的印痕在作品中的不同表现。
六、水印版画作品的润色
当水印版画作品印刷完成后,要把作品挂在墙上细细审视。首先,检查作品对版的准确性。其次,检查作品整体色调印刷效果,有没有需要加重的地方,或者层次不够丰富。这点需要作者回到观众、评论家的立场上审视画面。如果发现有需要调整的地方,可以进行重印或补印。在画面上如果是很小面积的色泽不饱合、不均匀,可以趁画面未干,用较细的毛笔进行点补,如果面积较大的话就不能点补,否则画面的“印味”就失去了。此外,觉得画面色泽较干涩,没有湿润的感觉,可以用清水打湿画面,在画面的背面相应的位置刷上与画面相同的淡水彩颜色,待画面干后,从正面看会有湿润的效果。
水印版画的颜色会随着画面的干湿情况有所变化,画面效果往往湿的时候很好,干了颜色就变淡很多。这就要求作者对画面的干湿变化把握好,一般说来,画面湿的时候颜色比预想的重1/3,干了正好合适。但这是普遍规律,具体画面要具体分析对待。“湿印法”的干湿变化最大,想要印出预想效果就要多实践,积累丰富经验才能达到。
经过检查完成的作品乘湿直接托裱在墙上。待干透取下,作品签上名就算最后完成了。
第四章 思考题
1.谈一谈油印套色木刻和水印套色木刻不同的艺术特色。
2.水印木刻侧重点在什么地方。
第五章 作业练习
创作3-5张八开纸大小的水印套色木刻,色彩限制在3-5种之内,题材可以有人物,风景,静物的不同表现。
第六章 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版画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李允经著
《铜版画工作室》湖北美术出版社 魏谦著
《水印版画技法与创作》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成文正著
《中国美术史——清代卷下》齐鲁书社 明天出版社 王朝闻、邓福星等著
《中国美术史——明代卷》齐鲁书社 明天出版社 王朝闻、邓福星等著
《中国美术史——宋代卷下》齐鲁书社 明天出版社 王朝闻、邓福星等著
《中国美术史——元代卷》齐鲁书社 明天出版社 王朝闻、邓福星等著
《木版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仲著
《版画》高等教育出版社 孙黎主编 黄启明、郑星球副主编
《中国年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王树村著
《中国水印木刻版画》梅创基著
编辑: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All Right Reserved.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成龙大道二段1819号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校区) 网站管理 |